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征集 » 广元市利州区林业局关于《广元市利州区林业发展“十四...
广元市利州区林业局关于《广元市利州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的公告

广大市民:

现将《广元市利州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真诚希望社会各界踊跃建言献策,我们将在规划编制中予以吸纳。

一、公示时间:

2023年1月31日-2月28日(公示期1个月)

二、公示方式:

网上公示: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政府网

网址:http://www.lzq.gov.cn/index.html

三、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广元市利州区西凤路2号

电话:0839-3612566


广元市利州区林业局

2023年1月31日




广元市利州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利州区位于嘉陵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治蜀兴川的新台阶上地位突出、责任重大。利州区林业发展在“十三五”的基础上,积极分析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履行维护嘉陵江生态安全的国家使命。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美丽四川、推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区政府提出的各项重大战略,利州区林业局组织专门力量,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充分对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四川省林草发展十四五规划》、《利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规划,编制形成《利州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本规划实施期为2021—2025年,是规划期内全区林业工作安排的重要依据。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实施过程中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时将实事求是以灵活的形式作出调整。

本规划主要从利州区“十四五”规划的背景、基本思路、总体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工程、规划项目及投资估算、制度体系建设、保障措施八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主要阐明利州区林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林业发展目标任务,是利州区林业改革发展、实现未来5年林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在本规划编制过程中,利州区林业局及各乡镇、街道给予了大力帮助与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广元市利州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组

二〇二二年九月



第一章 规划背景

1.1基本情况

1.1.1 自然地理概况

1.1.1.1地理位置

利州区位于四川省北部,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5°22′20″~106°09′41″,北纬32°17′05″~32°40′48″之间,东邻旺苍县,南连剑阁县、昭化区,西接青川县,北界朝天区,处于广元市腹心,为四川的北大门,是进出四川的咽喉重地,自古以来都是川陕甘三省六地(市)十八县(区)的物资集散地,素有川北金三角之美誉。利州区是广元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幅员面积1538.53平方公里,东西最长74.4公里,南北最宽44.5公里,辖14个乡镇街办、1个国有林场即天曌山林场(与四川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范围一致)和821厂。

1-1 利州区行政图

1.1.1.2地形地貌

利州区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地势呈东北、西北高,中部低,形成北部中山区,中部河谷浅丘及平坝区,南部低山区的地形地貌,全区70%的面积属山地地貌,西北部的黄蛟山、龙池山海拔均在1700米以上,最高点金洞乡的望乡台附近,海拔1987.5米,最低点南部嘉陵江边的牛塞坝海拔454米。全境被嘉陵江、白龙江、清江河、南河4个水系划割为大光、艮台、黄蛟、云台、南山5个小山系。境内山峰属米仓山脉西、岷山脉东,龙门山脉东北三尾端的余脉。

1.1.1.3气候

根据《中国气候区划》,利州区城北属秦巴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城南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二者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光热适宜,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7℃,生长期平均310天,无霜期共263天,年日照时数1342小时。光热资源丰富,热量集中在49月,能满足多种农作物生产。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698毫米,年内降雨量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形成了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的一般现象。

1.1.1.4河流水系

利州区境内河流均为嘉陵江水系。嘉陵江由北至南横贯全区,流程长90余公里。嘉陵江、白龙江流经境内有清江河、南河、潜溪河、羊模河等27条支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15条,互成格子状和羽状展布。境内河流总400多公里,河网密度0.24公里/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1.17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3.64万千瓦,水力开发量82.73万千瓦,已开发量5289(千瓦)/92处。

1.1.1.5土壤

利州区境内土壤有紫色土,冲积土、山地黄壤及少量黄棕壤、黄色灰土等。低山下部及河谷浅丘平坝区分布着紫色土和冲积土,紫色土主要分布在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低山区,母岩以紫色砂岩为主。由于基岩的影响,土壤有稳定的紫色,土壤层次不明显。质地主要为砂壤土、轻壤土、和中壤土。紫色土基岩矿物成分复杂,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较弱,故成土过程快,土壤矿物营养丰富。紫色土易流失,故一般表层土较浅薄,且土壤发育大多处于幼年阶段,常反映出母质的特征。

低山中上部和中山地带为山地黄壤和棕壤,基岩为砂岩、石灰岩及少量的黄色泥岩、页岩。部面通体呈黄色,质地以中壤土和重壤土为主,有少量的砂壤土和轻壤土。化学性质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pH值一般在5.66.0左右,土层厚度一般多在40100厘米,表土层多530厘米左右,土壤无碳酸盐反应。

1.1.1.6野生动植物资源

利州区内复杂多样的生境为各种类群物种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全区基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由南向北过渡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原生的天然植被,其野生植物,且种类繁多,分布面广。按全省林业区划,利州区属四川东部湿润森林植被区常绿阔叶植被带。由于纬度偏北,易受寒冷气流影响,地势又较高,故热量条件不及其它盆缘植被地区,气候显得较为温凉。其种类全区现有木本植物320种,其中乔木184种,灌木104种,藤木22种,竹类10种,草本植物255种,蕨类植物24种。高山区主要生产天麻、杜仲、川芎等名贵药材和菌类;主要林产品有油桐、生漆、核桃、木耳、棕片、茶叶、水果等。

区域内有320平方公里面积的原始生态植被,天然植被以南山为界,北部以青冈、水青冈、马尾松、华山松林为代表的森林植被区,而南部则从柏木、慈竹林为代表的植被区。森林面积以天然更新经长期经营的针叶林和青冈林为主。由于境内自然环境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主要乔木树种有马尾松、柏木、栎类、华山松、油杉、桦木、枫香、桤木等。自60年代中期以来,利州区开展了大面积的飞播造林,效果好,马尾松已成为主要乔木树种,已成为利州区目前主要的经营对象。主要经济林木有核桃、油桐、漆树、茶、棕榈、杜仲、油橄榄、板栗等。主要竹种有慈竹、斑竹等。

利州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植被类型较多,复杂多变的气候、高差悬殊的地势,给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据调查,辖区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野生哺乳动物主要有林麝、穿山甲、金猫、大灵猫、青猴、猢狲、刺猪等;鸟类主要有贝母鸡、长尾鸡、金鸡、羊角鸡、红腹锦鸡、斑鸠、啄木鸟、燕子、画眉猫头鹰等;爬行动物主要有乌龟、鳖、壁虎、黑眉锦蛇、乌梢蛇、眼镜蛇等;两栖动物主要有大鲵、蟾蜍、泽蛙、黑斑蛙、花奥蛙等;鱼类主要有四川百甲、宽口光唇鱼、鲫鱼、中华裂腹鱼、草鱼、红鳞裂腹鱼、鲢鱼、鳙鱼、花鳅、泥鳅、黄鳝、鲶鱼等。

1.1.1.7其它资源

利州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故乡,全区有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千佛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石刻标语碑林、观音岩摩崖造像;凤凰楼掩映于绿树浓荫之中,被誉为“川北第一楼”;天台山云蒸霞蔚,峭壁悬崖,林深路险,满目苍翠;王家营温泉、盘龙温泉服务设施配套,泉水含矿元素多,有良好的保健作用;雪峰水库可荡浆碧波、漫游青山……如诗如画的风景名胜,招来了无数观光客。

利州区矿藏资源丰富、种类较多,已探明的有煤炭、金、赤铁矿、硫铁矿、菱铁矿、耐水粘土、熔剂白云岩、熔剂石灰岩、水泥用石灰岩、水泥配料、水泥粘土、石英砂岩、方解石、高岭土等20多个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0个矿种,其中煤6452.32万吨,水泥灰岩9723.11万吨,玻璃脉石英72万吨,耐火粘土155.82万吨,硅石194万吨,重晶石11.55万吨,玻璃石英砂150万吨,页岩960.61万吨,石膏194万吨,建筑用砂1803.15万立方米。水泥灰岩、耐火粘土储量居全省之首,煤炭是主要矿产资源之一,除国家煤炭开采外,其它可供开采的储量达1800多万吨。

1.1.2社会经济条件

1.1.2.1行政区划及人口

全区幅员面积1538.53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利州区行政区域划分为7个街道、5个镇、3个乡。国家级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利州区境内,由广元市直接领导,代管利州区的1个镇,代管行政区域仍属利州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区常住人口为621978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05554人,增长20.44%,年平均增长1.88%。全区共有家庭户229941户,集体户8233户,家庭户人口为569906人,集体户人口为52072人。全区男性人口为304066人,占48.89%;女性人口为317912人,占51.11%,人口性別比为95.64100。全区0-14岁人口为97634人,占15.70%15-59岁人口为419162人,占67.39%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5182人,占16.91%。全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2586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28年提高至10.21年;文盲率由4.39%下降为2.37%。全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72133人,占75.9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49845人,占24.09%。全区人户分离人口为301132人,流动人口为140217人。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入人口为
22055人,省内流动人口为118162人。

1-2 利州区人口年龄组成

1.1.2.2社会经济状况

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8.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6.36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150.54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71.69亿元,增长4.0%,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8.7%,批发和零售业下降1.7%,住宿和餐饮业下降4.8%,金融业增长4.5%,房地产业下降2.4%,其他服务业增长8.0%

1.1.2.3交通及通讯

利州是中国西部唯一拥有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双X线的城市,是成都、重庆、西安、兰州四大城市交通线的综合枢纽,是连接西南西北的商贸物流中心,是川东北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连成渝经济区,北邻关中—天水经济区,处于两江新区、天府新区、西咸新区、贵安新区和兰州新区的中心地带。这里的产品不仅可快速通达全国各地,更可通过蓉欧快铁、渝新欧等中欧班列和嘉陵江黄金水道直接连通“一带一路”,出口欧美、中亚、东南亚等海外广阔市场。

利州区拥有5条高速公路纵横成网,G5京昆高速是中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G75兰海高速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南北干线,G5012万广高速是中国西部联接上海最便捷的通道;新建的广元—青川—九寨沟高速公路、绵阳—苍溪—巴中高速公路将环广元形成高速公路网络。2条国道G108G212线纵贯南北。4条干线铁路是国家级运输“大动脉”,宝成复线铁路、兰渝铁路、西成客专纵贯南北,万广铁路横贯东西。广元是国家“九纵六横”铁路运输规划中,四川省唯一的重要物流节点,是蓉欧快铁、渝新欧国际铁路等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利州区水运也比较发达,嘉陵江水运直达重庆、上海,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欧洲;广元港作为千里嘉陵第一港,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通过嘉陵江航道连接长江黄金水道实现通江达海的最近水运口岸。广元机场已经开通直飞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海口等城市的航线。能起降B737TU-154、空客A320300座以下飞机,可满足旅客吞吐量40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4000吨。

1.1.3土地资源状况

依据《广元市利州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资料(2018年)》,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53375.50公顷,详见图1-3。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35575.54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8.39%;建设用地面积为12219.89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97%;其他土地面积为5580.07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64%

1-3 利州区土地资源状况(单位:公顷,占比%

1.1.4 林地资源状况

根据《广元市利州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2018.11)数据对全区乔木林地及竹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伐迹地、无立木林地、荒山荒地及宜林地、苗圃地、牧草地、湿地(水域)等地类分布进行分析,掌握全区林地资源状况,森林资源分布、蓄积和郁闭度等级见图1-4~图1-6。利州区林地资源具体分布情况详见图1-7~图1-15


1-4 广元市利州区森林资源分布图

1-5 广元市利州区森林单位面积蓄积分布图

1-6 广元市利州区森林郁闭度等级分布图

1-7 利州区林地面积现状

1-8 利州区主要优势树种及其面积(单位:公顷,占比%


1-9 利州区各乡镇、街道优势树种面积(单位:公顷,占比%

1-10 利州区主要人工起源树种及其面积(单位:公顷,占比%


1-11 利州区主要天然起源树种及其面积(单位:公顷,占比%

1-12 利州区各乡镇、街道人工起源树种及其面积(单位:公顷,占比%


1-13 利州区各乡镇、街道天然起源树种及其面积(单位:公顷,占比%

1-14 利州区各龄组林地面积(单位:公顷)

1-15 利州区各龄组林地面积比例构成

1-1 利州区林地地类结构表

地类

面积(公顷)

比例(%

有林地

97162.97

91.12

疏林地

362.55

0.34

灌木林地

6078.02

5.70

未成林造林地

2665.80

2.50

苗圃地

0.53

0.00

无立木林地

309.23

0.29

宜林地

10.66

0.01

辅助林业生产用地

42.65

0.04

1.1.5历史沿革

利州区作为四川省林业重点林区,90年代,利州区实行长防林工程,全区开始集体造林,主要是以柏木为主的针叶林,以及桤柏、栎柏为代表的针阔混交林等,累计完成建设面积55649公顷,其中有林地50083公顷,灌木林地5566公顷。

1999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区林业和园林局加强对105800公顷现有森林进行管护,积极实施公益林地建设,累计完成建设面积29750.59公顷,其中:人工造林5706.1公顷,封山育林12066.16公顷,飞播造林11978.33公顷。

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退耕地还林工程7681.31公顷和配套荒山造林15948公顷。退耕地还林中实施还生态林6988公顷,经济林692公顷;荒山造林中实施人工造林7133公顷,封山育林1134公顷;工程建设涉及全区17个乡镇办及市经济开发区。

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同时,通过对森林资源的大力开发,重点建设白龙湖风景区,同时发展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建设,开展生态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休闲旅游,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改善了全区的生态环境。利州区在大力围绕两大工程建设的同时,现已建成了核桃、油橄榄基地。

1.2“十三五”期间主要成就

1.2.1林业产业稳步壮大

利州区依托林业产业项目建设,突出核桃、油橄榄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狠抓木质食用菌和林下经济两大特色产业,取得显著成效,木本油料、木质食用菌、林下种养、森林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规模产量效益不断提升。现已形成川北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发展的主要模式,全区林业产业、森林旅游和休闲服务正稳步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民间集资、银行信贷、财政扶持等形式组建了与之相配套的林业加工龙头企业。

同时,利州区坚持“依托产业抓发展,围绕项目促工作,建设园区出亮点”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5+3”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一区两带七集群和现代林业园区建设相关要求,对宝轮菖溪河核桃林业园区、荣山中口村万亩笋用竹园区2个老旧林业园区,精心实施了除草、施肥、垒盘、病虫害防治等丰产措施,改造提升效果良好。区林业局成立工作专班,加快推进荣山中口万亩笋用竹园区、荣山高坑油橄榄产业园区建设,着力争创荣山高坑油橄榄产业园区为市级现代林业园区,先后申报荣山油橄榄产业园区为市级现代林业园区培育园区、利州区木本油料现代林业示范园区为第二批省级培育园区。成功引进重庆臻焱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强森分公司(广元)高强度聚合物生产线建设项目,实现招商到位资金0.8亿元;区林业局积极与浙江开农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洽谈利州区有机茶产业融合项目,拟投资20亿元人民币在利州区建设茶叶种植、加工示范基地,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1.2.2国土绿化成效显著

植树造林成效显著,累计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42.1万亩,完成指数造林27.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95%。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高质量完成营造林。加快推进增彩添香工作,按期完成增彩添香示范点建设,实施低效林改造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紧紧围绕保护天然林,维护生命线工作主题,对全区71万亩生态公益林、7.3万亩国有林和6648亩天然商品林进行有效管护,全面巩固11.45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各类补助资金全额兑现到位。全面完成全区567株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管理工作,精心组织开展11株一级古树抢救复壮工作,三堆镇龙池古树公园建设全面竣工。我区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要求,认真实施国家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高质量完成全区涉林工程项目建设任务。

1.2.3全面完成林长制工作任务

全面完成全区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任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逐步减少。利州区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的有关文件、会议和实施意见精神,精心制定了《广元市利州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和林长会议、部门协作、信息通报、督查考核等制度体系,全面设立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林长及网格员责任体系,共设立区级林长、副林长27人,乡级林长、副林长145人,村级林长、副林长297人,监管员131人、网格员713人、护林员500人。

1.2.4保护体系日益完善、森林防灭火工作扎实推进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稳步推进。区域内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种群明显壮大。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天然乔木林得到休养生息。组建义务森林消防队伍网络,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种苗产地检疫率较好水平。利州区抓紧抓实森林防灭火及专项整治工作,充分发挥区、乡、村三级护林联防体系的作用,全面推广应用“互联网+督查系统、防火码微信小程序和全覆盖安装使用熊猫护林员APP”,积极构建天空地人一体化火情监测即报系统,全面完成森林防灭火宣传教育、森林专业扑火队伍建设、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等专项整治任务,专项整治成果有效巩固提升,高质量完成全区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工作任务。我区实现森林火灾零发生,全区森林防灭火工作呈现出在严峻复杂形势下总体平稳可控态势。

利州区连续七年未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林火损失率未突破国家规定的万分之一控制指标,主要作法和取得的成效受到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森林防灭火及专项整治工作,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森林防灭火工作的部署要求,细而又细、实而又实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尽一切努力防止森林火情火险。利州区林业局严格按照“1+10”总体框架,实行清单制+责任制推进全区森林防灭火及专项整治工作,形成了区领导和区级部门包乡镇,乡镇包村,村组干部包农户,农户包山头地块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防灭火工作格局,按期圆满完成专项整治工作任务专项整治成果有效巩固提升。

1.2.5高质量完成林业工程任务

利州区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要求,认真实施国家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高质量完成了全区2019年至2021年度中央造林补贴、森林植被恢复、森林抚育等28个涉林工程项目建设任务,总投资6730.1万元,到位资金6730.1万元;全区新增储备林业项目15个,总投资29亿元。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区林业项目资金争取工作组到省林业主管部门对接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利州区木本油料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天保二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及林业发展改革资金、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项目对接效果良好。

1.3“十三五”发展基本经验

1.3.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十三五期间,利州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植被恢复、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中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与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同时推进,实现了林业发展的双增长目标,区域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快速修复和保护,在践行两山理论中不断实现新突破,在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中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三五”期规划目标。

1-5 “十三五”林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目标完成情况

完成情况

1

林地保有量

万公顷

10.66

完成

2

森林覆盖率

%

63.95%

完成

3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742.80

完成

4

新增营造林地

公顷

2661.69

完成

5

新造人工林混交林比例

%

25.43

完成

6

湿地保有量

公顷

1253

完成

7

国家湿地公园面积

公顷

110

完成

8

生态护林员

500

完成

9

完成林业投资

亿元

29

完成

10

森林火灾受害率

0.9

完成

11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2.9

完成

1.3.2坚持以人为本,建立高效机制

1)利州区形成了规范、有序的林业重点工程管理运行体系,建立了以森林资源管理、建设资金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为重点,各项措施相互配套的科学管理体系;

2)建立了以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为依据,实行执法监督、社会监督和检查验收的综合监督体系,造林项目验收复查工作委托第三方开展进行,真实的反应利州区造林成效。并将验收时按一定比例复查,发现有不合格现象的,进行通报批评,并将情况反馈至当地党委、政府;

3)形成了以个体承包为主,业主开发、专业大户和专业队伍造林护林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林业经营体系;

4)形成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集试验示范、推广运用、开发研究于一体的科技支撑体系。

1.4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1.4.1“十三五”期间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区林业建设成效突出,自然生态和林业经济持续向好,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1)森林资源保护压力日益增大

由于极端天气增多和森林旅游等项目的开发,林内可燃物载量偏高,高山陡坡区植被茂密,而林区防火通道、消防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控制大面积森林火灾的能力较弱。林业有害生物持续高发、频发、多发,特别是松材线虫病、红火蚁等重大外来有害生物传播速度快、破坏性强,根除难度大。

2)林业产业提质增效空间犹存

由于发展林业产业投资大、周期长,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业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缓慢,少、小、散、弱,产业链短、效益不高等问题在较长时间内仍将存在。一般林业经营由于青壮劳动力缺乏,留守人员掌握技术能力不强,不想管、不会管的情况较为普遍,导致清杂理乱、修枝整形、防病治虫等产业管护措施难落实,病虫害多发频发或枝叶徒长等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影响林产品产量和质量,直接使林农发展林业产业的信心和决定受挫。因此,高标准实施以木本油料为主的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工程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3)实现资源精细管理困难重重

国家和省正在推进森林资源精细管理常态化,连续开展了林保规划、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林地变更、公益林更新落界,以及每年都要开展森林督查。这些工作每项都必须依托林业调查技术单位,需较大资金投入,而因财政紧张,工作经费严重缺乏,加之相关设施设备落后,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新技术的人员十分匮乏,难以满足新时期森林资源精细管理的现实需要。

4)野生动物致害问题日趋尖锐

由于森林覆盖率高,栖息环境优越,野生动物种群恢复和增长较快,导致损毁农作物、危害家畜、伤人等事件时有发生。

1.4.2“十四五”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利州区林业局工作在四川省林业和林草局、利州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在一些方面仍存在困难:

1)利州区宜林地较少,造林难度大,森林覆盖率提升空间有限;

2)新一轮退耕还林相关管理体系以及综合性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容易导致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差;

3)一些经济林,如核桃出现市场行情差,农户种质积极性不高、林产品的深加工有待建设等问题。

1.5“十四五”期间面临的机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要全面把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其中对于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整体性的构想与原则要求。这标志着,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启一个崭新阶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而,接下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全面发挥“十四五”规划的统领与规约作用。

《建议》特别强调的两大生态文明理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议》还进一步指出了“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等三个观念的重要性。《建议》着重强调了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如下三大原则:统筹协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力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议》同时勾勒了我国“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近期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具体表现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远景目标包括“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尤其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在国家规划战略背景下,利州区“十四五”林业发展应把握发展机遇。首先,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越来越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其次,国家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和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重大发展战略,都与林业密切相关,只要牢牢把握、科学谋划,就能在服务大局的同时推动林业事业发展。第三,最新机构改革将林业草原融为一体,各类自然保护地统一监管,有利于形成生态保护修复和监督管理的强大合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林业发展带来体制优势。第四,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产品的巨大缺口必将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向林业行业聚集,社会生态觉醒将为林业事业发展增添更多正能量。

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要求,利州区将提出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的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主要目标和工作措施。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利州区林业发展仍处于补齐短板、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树立发展信心,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发展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奋力开创林业发展新局面。

1.6主要挑战

1)生态保护修复难度增大

随着利州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占用征用林地、湿地需求量日益增长,林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矛盾较突出。药用野生动植物需求量增大,药用野生动植物保护面临较大压力。城郊林地、湿地保护面临较大威胁。林业有害生物入侵,防治面临前所未有压力。森林防火期林区旅游和施工人员越来越多,野外生活用火监管难度大,森林防火面临压力越来越大。

经过多年大规模造林绿化,生态修复已处于啃骨头、攻坚爬坡阶段,可造林地结构和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利州区宜林地、疏林地以及需要退耕的坡耕地等潜在可造林地面积较少。部分造林地自然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林越来越困难,加之林业传统的劳动力、用地等要素优势逐步丧失,造林抚育用工短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与国家投资标准相对较低等矛盾突出,加上水利基础建设滞后,生态修复难度越来越大。全区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以人工林为主、质量有待提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2)资源保护压力加大

利州区面临空间不足的难题叠加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倾斜、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更加紧迫、城市能级偏弱、债务化解压力大等因素。生态环保硬性约束越来越严,发展对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难度大大增加。同时,森林质量不高,退化林分、残次林等低质低效林量大面广,森林抚育、提质增效任务繁重。另外,随着生态旅游人数不断增加,白色垃圾污染、火灾隐患问题日益突出,也给森林资源保护提出了新课题。

3)体制机制缺乏活力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依然是制约林业发展的深层次根源。林业治理体系尚不健全,林业自然资源产权、支持保护等制度建设滞后,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和赔偿机制尚未建立;专业队造林资质多使用园林绿化资质,尚未建立造林绿化资质制度;地方政府投入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挖掘,造林、抚育等各项补助标准偏低,种苗采购方式单一,投融资机制不活等问题比较突出。公益林生态补偿尚未实现全覆盖,地方公益林补偿机制还没有全面建立,国家级公益林虽然得到了补偿,但补偿标准偏低,效果还不明显。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复费补偿标准偏低,资源监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森林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规模经营的需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存在经营权落实不到位、处置权设置不完整、所有权长期虚置等问题。

4)生态服务能力不强

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供给和生态公共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期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生态空间严重不足。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错配较为突出,具有清新空气、清澈水质和清洁环境的生态空间离人口密集区居民比较遥远,身边增绿、社区休憩、就近康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另一方面,许多生态资源还没有有效地转化为良好的生态产品和生态公共服务。生态产品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生态景观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生态体验缺少设施,森林湿地难以感知,生态服务价值还无法显化和量化。利州区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态公共服务供给不充足、城乡不均衡、区域不协调、群体差距大,已经成为与发达市的最大差距。

5)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落后

利州区林区道路、饮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装备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差,生产机械化和现代化手段不高,严重影响了林业业的可持续发展。基层林业部门队伍不稳,职工和林农收入普遍偏低,人才队伍薄弱,信息化程度低,科技贡献率不高。林业科研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滞后,创新和技术研发多处于空白状态,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不适应新形势下利州区林业发展的需要。各级林业部门内设机构和林业管理站点不健全,复合型人才和高技术人才不足。

利州区林业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突出矛盾,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的需求,尚不适应林业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6)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林权制度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国有林和公益林比重较大,集体林占比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难。公益林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业化管理体制改革有待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改革任务艰巨。造林绿化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有待向纵深发展,制约利州区造林绿化增绿增质增效的深层次矛盾尚没有得到解决,乡土树种供给侧改革和提速增质任务繁重。

7)管理服务能力不强

林业治理体系尚不健全,简政放权尚没有到位;天然林、湿地、等资源的产权不明,保护制度不健全;林业补助、补偿标准偏低,投融资机制不活等问题突出;资源管理较为粗放;部分源调查缺失,难以做到精准预防和保护;各级林业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和技术能力不强问题共存,服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第二章 编制依据

2.1相关法律与法规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12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修订,自20207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136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二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67月修订)(201810月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12月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月修订)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0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10月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162月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1312月修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425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

《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林规发〔2013146号)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20139月)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15年最新修正版)

《草原防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42号)(20081119日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自200911日起施行)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5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42号)

《广元市利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22〕第4

2.2 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5621日国务院批准,198576日林业部发布)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8月)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附录II和附录III》(20113月)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程》(GB/T26424-2010

《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国家林业局、财政部林资发〔2009214号)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LY/T1955-2011

《四川省天然林保护条例》

《退耕还林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67号)

《四川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川林资函〔2013351号)

《四川省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办法》(四川省林业厅,20079月)

《四川省天然林保护条例》(2009年修订)




2.3其他资料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9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办发〔201755号)

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201712月)

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20206月)

《中国林业行业十四五规划及未来发展战略分析报告(20202026年)》(20204月)

《中国林业建设行业十四五规划及未来发展展望报告(20202026年)》(20205月)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20)

《全国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

《全国边境地区森林防火阻隔工程建设规划(20162025)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20112020年)》(林规发〔201350号)

《“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7月)

《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四川省林业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2021 11 月)

《广元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元市林业局,20223月)

(《四川省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5年)》;)

(《利州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5年)》)

《利州区森林防灭火五年(2019-2022)》

《广元市利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其他相关规划等资料。



第三章 基本思路

3.1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总目标,以突出生态资源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筑牢生态屏障功能。

立足于利州区林业资源发展现状,结合利州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发展的需要,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提高科技水平和保障服务功能,全面推进利州区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智慧林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改善和提升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宗旨,推进建设美丽利州;在保护好森林资源和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美丽乡村、改善民生、助农增收为宗旨,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推动农村林业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加快区域特色林业产业基地的建设,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指导思想:以保护资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前提,以科学发展林业产业为活力,以改革创新和科技为动力,以提质增效和夯实基础为手段,以改善生态和增加林牧民收入为目的,着力构建完备的生态安全体系、发达的林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健全的目标责任体系和高效的林业资源管理保障服务体系,为建设山青水净坡绿、生态和谐优美的“美丽利州”作出更大贡献。

3.2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原则

把利州区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并与利州区相关规划相衔接,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采取内拓外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方式推动林业科学发展。

2)“生态优先,全面保护、绿色发展”原则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植树造林,着力推进重点区域绿化,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实现森林面积与蓄积双增长。全面保护典型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基因,维护生物多样性。严格林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林业发展战略不动摇,突出生态保护首要地位,强化生态空间管控,集约利用林业资源,推动林林生态经济转型升级。

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基本战略,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大力保护和培育现有森林资源,筑牢生态屏障功能,确保森林面积和蓄积同步增长;统筹城乡绿化建设,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生态优先,使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确保生态效益不降低的前提下,充分高效利用好区域特色优势资源,推动绿色科技林业产业的发展。

严格保护古树名木资源、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等典型生态系统,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保护。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把改善民生作为利州区林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统筹力度,全力推进城乡绿化、美丽新村和特色小镇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立足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林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分区差异化发展,突出特色,提倡和探索多样化发展模式。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统筹保护与发展、数量与质量、重点与全面、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等关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4)“产业支撑,文化引领”原则

坚持用产业支撑生态,用生态提升产业,用产业传承文化,用文化引领产业,实现生态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良性互动。按照利州区林业产业总体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切实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林业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文化繁荣。

5)“多向发力、开放发展”原则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从数量扩张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更加注重森林经营,更加注重产业升级,更加注重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供给。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创造绿色就业岗位,推进林业增效和林区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落实“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强化多区域、多行业、多层次合作,积极发展外向型林业。

6)“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林业工作任务将会越来越繁重,难度进一步加大。要想使工作再上新台阶,必须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林业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聚焦林业发展重大技术和政策瓶颈,整合资源要素,强化数字赋能,着力关键突破,以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形成林业发展强劲动力。

3.3基本思路

3.3.1改革和完善现行管理体制

利州区林业发展建设是一项社会性、开放性和公益性极强的事业,涉及多个行业、部门和林业内部各部门的系统工程。农、林、水、城建、环保、交通、自然资源等部门间应加强协调,否则难以适应当前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3.3.2加大财政投入

长期以来,地方财政投入相对偏少,尤其是在林业产业工程建设中,常常是以补助的形式进行财政扶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健康意识的日渐加强,公共财政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的扶持、资源管理保障建设的投入。

3.3.3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利州区林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面向林业生产建设一线的技术培训工作相对滞后;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生态林、游憩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科技成果储备不足;缺乏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如林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3S”、生物技术等运用滞后,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科技成果推广不健全,对基层和林农的技术服务不够。因此,加大利州区林业科技研发力度,为利州区林业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是利州区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3.4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十四五”期间,利州区林业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市第八次党代会、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及省市林业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省、市、区委重大决策部署,以兴林富民、助农增收为核心,以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为基础,突出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产业提质增效、园区建设、项目投资、生态建设、资源管理、林业改革、保障发展等工作,大力实施“发展、增收、安全、生态”四项工程,加快推进我区林业高质量发展。继续立足实际,强化措施和责任,认真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工作,各项工作实行清单制+责任制,切实做到有安排、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确保全区林业工作继续出特色、出亮点,力争超额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推动利州林业高质量发展,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围绕美丽中国长远目标,倒推谋划十四五绿色化发展目标。十九大明确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是谋划生态环境领域、实现绿色化发展的核心指向。按照中央要求,到2035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由此倒推,十四五时期的绿色化发展总体目标为:构建以主体功能为导向的生态空间体系,以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以防治结合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生活体系,以多元共治为目标的生态制度体系,加快建成国土空间布局合理、发展模式绿色高效、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方式低碳节约、生态制度完善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安全体系、林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目标责任体系和林业资源管理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智慧林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十四五”的总体目标。

2025年末,全区林业生态安全体系更加完善、林业体系更加发达、生态文化体系更加繁荣,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结构稳定、优质高效的现代林业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建成山青坡绿、林茂草盛、天蓝地绿、自然和谐、生态优美的利州。

总体目标:到2025年末,全区控制线内森林覆盖率预计提高到64.5%;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预计增长到800万立方米;新增营造林面积7万亩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35亿元;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3.0‰以内,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1‰以内;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初具成效,部分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进一步增加,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1  “十四五全区林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2025

属性

生态保护

1

森林覆盖率(%

63.95

64.5

约束性

2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742.80

800

约束性

3

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

2.19

2.5

预期性

生态发展

4

林业产业总产值(亿元)

31.5

35

预期性

5

现代林业示范园区(个)

5

8

预期性

6

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万亩)

21.3

30

预期性

生态安全

7

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

0.9

0.1

约束性

8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

2.9

3

约束性

9

林业案件查处率(%

85

90

预期性

生态科技

10

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60

75

预期性

11

主要造林良种使用率(%

81

85

预期性

具体目标:到2025年末,利州区林业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1)实施林业助力乡村振兴

大力实施核桃、油橄榄产业综合管护和提质增效措施,大力发展笋用竹产业,支持全区造林合作社开展中央财政造林补贴、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封山育林等项目造林,带动地方群众积极参与务工,持续增加经济收入,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增绿、增彩、增香、增收工作思路,围绕五带推进全区低效林进行改造,重点打造竹林经济带。即:围绕荣山镇笋用竹、油橄榄两个产业基地,大力打造荣山至鱼洞河竹林经济带。围绕龙潭现有低效柏木林和花卉基地,做强观光经济带。围绕月坝湿地小区,做大赏花经济带。围绕三堆核桃产业基地,做大产业经济带。围绕嘉陵江生态廊道、动车沿线,打造蜀道画廊,做靓彩叶经济带

2)认真实施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要求,认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地方各大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国有林、天然商品林管理管护,全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全区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补助和退耕还林政策资金全额兑现到位,切实加强全区500名生态护林员考核,护林员管护报酬足额发放到位;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加强生态体系建设、产业体系建设,确保全面完成笋用竹、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等营造林年度目标任务;同时,精研政策动态,狠抓项目投资,精心包装、储备和争取项目求发展,重点争取利州区木本油料示范园区建设、天保二期、退耕还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项目。

3)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坚持高压态势,强化林业执法、依法办案,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确保不出现乱砍乱伐、乱捕乱猎、乱占林地等重大案件发生。严格按照上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求,扎实开展国家森林督查县级自查、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变更、公益林年度更新工作。认真落实利州区天墨山林场、利州区国有林场、利州区集体林森林资源经营方案,切实抓好利州区十四五森林采伐限额编制上报工作。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方针,充分发挥区、乡、村三级护林联防体系的作用,认真实施利州区森林防灭火五年(2019--2025)规划,持续深入开展森林防灭火工作,严肃整治各类突出问题,健全完善群防群治机制,筑牢森林火灾防控的人民防线,确保全区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目标责任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和科技兴林。引进复合型人才和适用型人才,加大对现有林业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林业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加大对乡土树种的培育,建设一批林木良种繁育基地,提高林木良种在造林中的比重。深入开展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示范,加强技术培训和科技服务。同时,加强与国内林业科研单位和高校合作,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

提升综合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苗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采购相关设备,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1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0以内,有效控制、预防野生动物疫病;改善国有林区生产生活设施,推动林业管理站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建设。

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林,重视普法,提升行政效能。

建立林业公共财政支持体系。按照《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资环〔202022号),进一步规范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

5)林业资源管理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释放集体林业活力,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启动林业信息网络化系统工程,初步建成林业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及时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更新调查、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及其它专项调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推进智慧林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保障体系建设中的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林业各领域、各环节、各层级广泛应用,打造“互联网+林业”发展新模式,形成全覆盖、信息化的智慧林业管理服务体系。



第四章 总体布局

4.1 国家和省市生态战略总体布局

广元林业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治蜀兴川广元实践再上新台阶上地位突出。广元市提出一廊一屏,一带一区市域国土空间保护。

利州区《广元市利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以中心城区为载体,重点加快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品质提升,增强城市经济实力,集聚区域人口和高端要素资源,带动全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和新型城乡形态。根据自然地理地势东北、西北高、中部低的特点,打造三大特色发展片区。北部山区生态涵养区,重点培育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中部河谷城镇发展区,重点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推动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南部乡村振兴示范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建设高质量现代农业示范区。

4.2 利州区生态战略总体布局

利州区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低碳引领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协力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建设,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利州。构建总体布局为“一屏、一带、四区”


“一屏”——指东部城市的天然生态屏障

“一带”——指嘉陵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带

“四区”——指按照地形地貌、河流分布和生态区位的重要性进行划分:

l  中部河谷城镇城市森林发展区。以建设嘉陵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带,重点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推动人口集聚、产业发展。

l  北部山区天然林保育区。重点培育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l  南部生态经济示范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建设高质量现代农业示范区。

l  西部林产业发展区。重点发展油橄榄、核桃、竹笋等经济林产业。

广元市利州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总体布局见图4-1

4-1 利州区规划总体布局图




第五章 主要任务

坚持全面谋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全面总结利州区林业发展“十三五”经验,深入分析研判“十四五”林业面临的时代背景和总体形势,全面保护生态资源。推进林业重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建设美丽利州和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形成系列专项课题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出“十四五”林业目标指标、基本思路和重大举措,形成《林州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增强规划的宏观性和指导性,突出规划的针对性和约束力,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度、差别化、可落地、易评估。

林州区林业建设要突出资源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按照“一屏、一带、四区”的林业发展格局,构筑嘉陵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深化林业改革创新,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繁荣生态文化,加快设施装备升级。

5.1加强重大林业工程的实施

5.1.1 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按照“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严格保护公益林,集约经营商品林”要求,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提升森林质量。加大中幼龄林抚育力度。对密度过大的中幼龄林,采取间密留疏、去劣留优,保留珍贵树种和优质树木,优化林分结构;对目的树种密度偏低或者形成天窗、需要进行树种结构调整的中幼龄林,采取补植补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方式,优化林分结构。加大低效林改造力度。根据因结构、生长、立地等不同因素造成的低效林,因林制宜采取抚育改造、补植补造、树种更替、土壤改良等措施,促进形成稳定、健康、生物丰富多样的森林群落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林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禁止对天然林实施更替改造。

借鉴近自然林业经营的理念与方法,推进优化林分密度、调整树种组成、人工整枝、林地管理,加大病虫危害退化林分的修复改造,改善林木生长的环境条件,提高森林生产力,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重点抚育马尾松和柏木纯林。加强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等特殊保护区域退化林修复,采取更替、择伐补植、抚育、间伐、封育等措施,促使林分恢复至退化前状态或向更好的地带性森林顶级群落演替。采取林冠下造林、补植补造等经营措施,适当将纯林逐步调整为复层异龄混交林。重点改培立地条件好、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的林分,结构简单且生长已呈现下降的林分,目的树种不明确、林分结构简单、错过抚育经营时机的人工林或利用价值较高的林分。

重点加强退化天然林修复,加大火灾、松材线虫病等病虫害危害退化林分的修复改造,实施疏林地、未成林地及灌木林地的补植补造和封育管护。先期实施昭化、剑阁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重点改造结构单一、林相残败的林分。实施嘉陵江两岸地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提升林分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

5.1.2加强天然林保护

切实保护好天然林资源,力争提高公益林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落实兑现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健全天然林管护制度,增加公益林专业管护站的建设,充分发挥公益林护林员的作用,采取近山巡护和远山设卡等多种方式,实现天然林资源管护全覆盖,确保森林资源安全。落实天然林保护目标、任务、资金、责任,把天然林保护任务逐级分解到乡(镇),确保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深入推进天然林和公益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落实对国有林进行有效管护,落实对集体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健全、完善和落实管护责任制,加强林地保护管制,创新管护模式,加大和强化行政执法力度,创新和强化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继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确保天然林面积保持稳定、质量持续提高、功能稳步提升。对国有林和集体公益林进行有效管护,加强自然封育,强化天然中幼林抚育,开展退化次生林修复。严格限制天然林地占用,科学利用天然林资源。严格遵循并贯彻落实《四川省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建立天然林资源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将天然林保护修复成效列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事项。

5.1.3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切实巩固全区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成果,对低产低效林实施科学管理,因地制宜进行品种改良和提质增效,落实林权和管护责任制,兑现国家和地方政策补助,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好退耕农民的增收和长远生计问题,努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稳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坚持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在不突破耕地保有量目标、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落实制止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等前提下,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25度以上及重要水源地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实施还林还草。重点推进重要保护地内耕地、易地搬迁腾退耕地、严重污染耕地、重要饮水区耕地、地质灾害区等耕地还林。因地制宜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增强农户造血机能。

巩固上一轮退耕还林成果。推进退耕还林提质增效,常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依法将上一轮退耕还林成果纳入森林资源管理,严禁毁林复垦和随意改变林地用途。全面落实前一轮补助期满退耕还林还草支持政策,大力推行联户共管、出资代管、集体统管、大户租管等机制,维护退耕农户切身利益。

5.2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和管理

5.2.1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

保护好天然林资源。力争提高公益林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落实兑现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健全天然林地管护制度,增加公益林专业管护站的建设,充分发挥公益林农民专兼职护林员的作用,采取近山巡护和远山设卡等多种方式,实现天然林资源管护全覆盖,确保森林资源安全。落实天然林保护目标、任务、资金、责任,把天然林保护任务逐级分解到乡(镇),确保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保护。

深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公益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落实对国有林进行有效管护,落实对集体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健全、完善和落实管护责任制,加强林地保护管制,创新管护模式,加大和强化行政执法力度,创新和强化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5.2.3全面保护湿地资源

严格按照湿地保护红线,将湿地保护任务逐级分解,明确政府部门的管护主体责任和保护责任;重点保护南河、月坝高山湿地等湿地,构建湿地保护体系;重要湿地的保护与恢复,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生态质量,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建立健全湿地资源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大力开展科技支撑、科普宣教、预警监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湿地生态补偿试点、湿地补助、湿地奖励工作,实现湿地保护与社会发展共赢。

5.2.4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加强白龙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南河国家湿地公园、月坝高山湿地等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加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和建设,实施天曌山国有林场林相改造、嘉陵江(利州段)生态廊道、白龙江(利州段)、清江河(利州段)、杨家河水库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工程建设。加强对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贸(交)易监管,严厉打击各种乱捕滥猎、乱采滥挖、乱食滥用野生动植物等违法行为。加强利州区境内野生动(植)物保护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区的能力建设。

1)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步伐,推进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增强管理能力、提高管理质量,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效益显著的自然保护地网络体系。

2)积极推进湿地建设,科学修复退化湿地,大力夯实基础设施,着力推动法制建设,逐步理顺体制机制,继续完善保护体系。

3)加大林麝、穿山甲、金猫、大灵猫、青猴、猢狲、刺猪等珍稀野生动物和珍稀濒危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20202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全面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

4)强化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利用及制品监管,加强森林动植物检疫,加强疫源疫情监测防控,严防严控外来有害生物物种和疫源疫病入侵,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

5)完善自然保护地巡护监测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标准化保护站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社区共管保护教育体系。

7)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古树名木保护。

5.2.5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

继续实施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林火预警监测和森林防火消防队伍建设。启动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技术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和边境地区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

随着保护地球环境意识的增强,各国政府都越来越重视对原始森林的保护,但因自然、人为引起的森林大火,一直都有发生。林火不但会毁去数百年甚至更久才能成长起来的珍贵林木,而且会改变森林结构,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影响到森林植物群落的变化。将落叶松、木荷树等树木进行有规划的栽植,利用它们作为天然的森林防火屏障,既经济又可以防患于未然。将葡萄式仙人笔以及常青藤等灌木植物栽植成防火绿毯,既可遏制林下杂草的生长,避免因杂草干枯而引起的火灾,又美化了环境。如海桐、冬青、女贞、杨梅、楠木、珊瑚树、油茶、柯木等。其中油茶、杨梅、柯木等这些防火树种已成为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马尾松林区的绿色防火林带的树种。

5.2.6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控

持续加强蜀柏毒蛾、云南松毛虫和松墨天牛等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控,重点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松林监测普查覆盖率达100%,病(枯)死木除治率达100%,无公害防治率达8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力争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2021-2015)期间利州区无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实施计划              单位:万亩、株

类别

指标名称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属性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蜀柏毒蛾云南松毛虫防控

5

5

5

5

5

约束性

松墨天牛防治

3

3

3

3

3

约束性

松材线虫病秋季专项普查

41.96

41.96

41.96

41.96

41.96

约束性

景区优势树种打孔注药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预约性

枯死松树除治

990

914

800

700

600

预约性



5.2.7加强名木古树的保护

强化古树名木保护。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加强古树名木生长、病虫害等监测,做好蜀柏毒蛾、云南松毛虫、白蚁等有害生物的防治,运用智慧管理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古树名木保护信息。设置古树名木保护牌,统一挂牌管理,一级古树名木挂牌率达100%。根据实际需要,完善支撑架、保护栏、避雷装置、加固护坡等必要的保护设施,强化保护牌及保护设施保护。严格古树名木移植、采伐审批,严禁大树古树违规进城。加强以蜀道古柏为主的古树名木保护。充分利用古树名木资源,组织开展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建设试点。打造一批有知名度的古树群落和森林古道。挖掘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内涵,组织开展多样化宣传教育活动。

加强古树名木养护复壮。推动制定古树名木日常养护方案。强化专业设备配备及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古树名木研究机构,加强古树名木生长势监测、抢救复壮技术、育种扩繁、价值评估、文化推广等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及时排查树体倾斜、腐朽、枯枝、病虫害等问题,古树名木濒危株及衰弱株及时实施抢救复壮。

5.3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5.3.1大力发展核桃和油橄榄产业

按照生态经济适宜、适当集中成片的原则和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要求,精准培育以核桃、油橄榄为主的木本食用油料基地。大力实施现有木本油料基地提质增效工程,加强全区核桃产业升级,推进油橄榄基地巩固提升。发展特色产业,扶持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品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3.2发展竹产业

高质量培育竹林资源,采取新建、复壮、密度调整、修建竹区道路等措施,建设一批适度规模、设施完善、集约高效的笋用、材用或笋材兼用现代竹产业基地。重点推广优良乡土竹种,推行竹子与桢楠、香樟、红豆杉等珍稀树种混交种植。加强竹林经营、竹材采伐、竹笋采挖等机械研发和推广使用。推进竹产品加工,重点推动竹浆造纸、竹家居、竹建材、竹工艺品、竹笋食材等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

5.3.3提升核桃深加工水平

随着核桃种植面积的增大和产量的提高,核桃加工业显得日益重要,但目前核桃加工发展力度远远不够,大多产品还处于初级加工状态,附加值低。采用高新技术对核桃精深加工,可以使核桃资源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利益。利州区立足资源优势,要积极延伸核桃产业链条,把大力发展核桃深加工产业作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来抓,不断拓宽群众增收门路。采取“公司+合作社+专卖店+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互和互惠的利益联结机制,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并解决群众种植的核桃销路问题。

5.3.4 发展林下经济

以林业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采取林药、林菌、林茶等模式,着力调整林下种植品种,推进标准化种植水平,稳步扩大各县区林下适宜品种的种植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采取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科学适度发展林下养殖业。完善林禽、林畜生态养殖技术地方标准,加强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扩大轮养、放养、种养循环规模。坚持依法开发、持续利用,引导林区群众适时、适度开展林下野生菌类、野生药材、山野菜等林特产品采集。推进林下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着力提升林下产品产地附加值。拓展产品清洗、分选、加工、包装、保鲜或储运业务,建立营销网络。鼓励林农利用当地林下产品开展特色采摘、餐饮和休闲服务。支持县区按标准争创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5.3.5引导发展森林康养业

加强林相改造生态提升项目,规划在北部山区建设生态涵养区,重点培育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紧紧围绕建设“西部地区生态康养旅游基地”目标,主动融入成渝地区森林康养联盟,积极创建成渝毗邻地区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统筹推出一批森林浴、森林健身、森林康复、森林温泉、森林音乐疗养、森林茶疗、森林食疗、芳香疗养等森林康养产品。有序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等森林康养服务,建设森林浴场、森林氧吧、森林康复中心、森林疗养场馆、康养步道、导引系统等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批设施完备、管理规范、康养效果明显的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人家和森林康养园区,不断增强森林康养基地软实力。

2025年,进一步提升林业总产值,提高林业收入占比,适当开展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业态,实现林业产业质量品牌效益型转变。

5.3.6打造林业产业园区和种植示范点

坚持依托产业抓发展,围绕项目促工作,建设园区出亮点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5+3”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一区两带七集群和现代林业园区建设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宝轮菖溪河核桃林业园区、荣山中口万亩笋用竹园区2个老旧林业园区的改造和提档升级。成立专门工作组,加快推进荣山中口万亩笋用竹园区、荣山高坑油橄榄产业园区建设,着力争创荣山高坑油橄榄产业园区为市级现代林业园区,争取荣山油橄榄产业园区被列入市级现代林业园区培育园区、利州区木本油料现代林业示范园区被列入省级培育园区。

进一步巩固提升33.4万亩木本油料基地建设,高标准实施核桃品改、核桃基地丰产管护,精心打造宝轮镇紫兰社区和雪峰街道泡石社区核桃初加工点,大力扶持培育省级合作社隆兴专业合作社;在荣山中口村、盘龙飞机场等地开展油橄榄丰产管护,进一步加强大石镇食品工业园区笋用竹初加工点建设。

同时,因“园”制宜抓建设。针对将新建的园区,逐个制定建设规划、年度计划、建成时间表,采取“领导点对点包抓建设+技术干部点对点指导服务方式推进建设,并采取项目整合、资金打捆、预先安排项目等办法,保障园区建设。因制宜抓发展。针对园区产业周期长等不足,将通过园区+林下套种复合经营模式,引导园区内村(社)利用林下空地,因地制宜套种豆类、土豆、果蔬等10余种经济作物,园区套种的经济收入纳入村集体进行统一分配。

5.4大力繁荣生态文化

充分满足利州区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新需求,努力把良好生态转化为公共服务,让利州区人民享受更多、更好生态保护建设成果。引导广大社会公众逐步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消费观,树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理念,使保护森林、改善生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5.4.1巩固生态林业脱贫成果

在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实现资源保护与农民增收共赢。通过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让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就地转为生态护林员。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参与造林绿化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鼓励农民成立营造林、林木种苗、经济林、林业生态旅游等各种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业产业。鼓励农民发展家庭苗圃,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下产业、种养殖业,增加生态资源和林业地产出,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农民增收共赢。

积极争取国家生态护林员指标,努力使尽可能多的符合条件的生态护林员;切实发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统筹管护费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化或半专业化森林资源管护队伍新机制;进一步调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护林人员结构,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当地农民就地转化为护林员,增加就业渠道。

5.4.2大力发展城市林业

进一步做好城区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加快推进城镇森林化、园林化、村庄田园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林带化、农田林网化建设;着力搞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森林城市建设,重点加强嘉陵江沿线景观打造,提高城市绿化质量,增加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以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为依托,加大城市周边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建成一批城市近郊湿地公园,满足城市居民生态体验和休闲需要,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进一步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

5.4.3林业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以重点区域生态造林绿化工程为依托,加快推进宜林区农田林网建设,提高农田林网覆盖率。结合利州区城镇化建设,着力做好宜林区城镇绿化美化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群众种植四旁植树,发展庭院经济林,房前屋后见缝插绿,田间地头造林增绿,加快乡村植树造林绿化步伐。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建成一批面向全社会的生态科普基地、生态道德教育基地。

努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干杂果经济林、木本油料及林下经济产业,积极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强化林业科技推广与培训。

5.5强化林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5.5.1全面推行林长制

设立区乡村三级林长。区乡镇(街道)逐级设林长、副林长,同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林长,相关负责同志任副林长。村级林长由党组织书记担任。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国有林区等国有森林保护经营单位设林长、副林长。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

分级明确林长职责。区林长组织完成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任务,组织实施森林工程项目,预防和处置森林灾害。乡镇(街道)林长负责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网格化管理,制止并配合查处违法犯罪,做好灾害预防和处置相关工作。村级林长负责开展日常巡护和宣传,落实网格化管理措施。建立部门协作机制,科学确定林长责任区域。

明确林长保护发展林业资源任务。负责保护管理森林资源,加强生态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负责发展利用森林资源,科学划定生态用地,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负责维护森林资源安全,严控野外火源,科学组织火灾扑救,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和治理,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强化森林执法。负责强化森林支撑保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国有林场林区改革成果,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强林业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加强基层人员管理。

建立健全林长制配套制度。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作为重要指标,制定差异化、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标体系。林长制考核结果作为地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支持生态公益诉讼。建立林长制运行规则、督查制度、信息平台,定期通报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点工作,定期通报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情况。

5.5.2全面深化林业重点改革

改革是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全面推进集体林业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公益林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林业供给侧经济改革。

1)深化集体林业权制度改革。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大户、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引导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林业权交易平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业融资担保、林业权收储等中介服务机构,指导农户制订适合家庭经营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加强承包经营纠纷调处,积极推进区、乡(镇)、村(街道)林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林业法律援助机制。

2)加快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争取提高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创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使用和管理新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5.3提升林业法治水平

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成立相应管理机构,强化对森林资源的监督管理;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队伍建设,加大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执法力度;加强林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依法严厉打击和查处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高发多发、社会敏感度大、影响恶劣的林业违法案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提升林业执法水平。全面公开林业行政执法部门权责清单,严格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完善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加强执法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执法队伍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组织实施林业普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推进法律七进活动,抓好林业系统普法工作。

严格执法监督追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法制工作机构的监督职能。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建立执法检查、重大案件督查等层级监督制度,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严格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分解执法职责,细化执法标准,考核结果作为执法人员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权责统一、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5.5.4加强科技林业支撑

利用林业部门科研力量和大专院校,加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建设,对重点、难点技术问题开展联合研究,争取在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现代栽培模式、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一批成果;强化市、区、乡(镇)三级科技服务体系,组建林业科技服务之家,开展“互联网+林业行动,让大量科技成果走向林区、走向森林、进村入户,为林农和企业提供便捷精准服务。

第六章 重点工程

利州区林业继续坚持大工程带动战略,以大工程为载体,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带动林业发展转型升级。对照广元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相关任务,结合利州区林业工作的实际,利州区“十四五”期间林业工作主要着重抓好国家林业工程、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林产业工程、林业碳汇建设工程,解决区域的核心生态问题,各项重大工程全面实施,为建设美丽中国、基本实现利州区生态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规划》,利州区林业重大工程包括:

6.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6.1.1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6.1.1.1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

1)森林资源管理

加大林地保护各项目标、任务、措施和管理管理政策。严格林地用途管制,科学进行森林分类经营和可持续经营。全面完成森林资源信息化建设,实现规范化动态管理;建立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运用平台,开发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区森林资源评价机制。

2)森林资源监测

按要求适时开展森林资源、森林健康状况、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资源、林木种质资源、森林资源突发事件(火灾、病虫害、林地侵占等)资源调查或专项调查,建立“3S”系统,实现地调查向遥感调查过渡;增强对森林健康、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经营状况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调查评估能力。

2025年末,成立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检测机构,组建专职综合监测专业队伍1支,加快综合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建1个综合监测中心,专门负责综合监测森林资源调查的信息采集、更新、管理和服务,建设数字林业、智慧林业。

6.1.1.2法制体系

围绕全区林业工作,创新林业行政执法机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积极做好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重点抓好综合执法示范点;全面开展深化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活动,进一步完善林业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明确追究范围、追究形式以及责任划分标准;加大对执法活动中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预防重大执法违法案件发生(毁坏林木、苗木,非法收购、出售、运输野生动物及其它全产品,非法猎捕野生动物,少批多占、毁林开垦占用林地等);加大执法监督、坚持开展林业行政执法案卷和行政许可案卷评查活动;做好行政复议工作,着力推进林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创新,推进林业行政许可办理体系建设,优化林业行政审批流程,进一步完善“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制培训制度、重大决策前法律咨询审核制度,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全面提高广大林业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抓好向社会普及林业法律知识工作,积极营造依法治林的良好社会环境。

6.1.1.3森林防火体系

1)加强防护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森林火险预警系统、监测系统、防护道路及阻隔系统、通信及信息指挥系统、扑火机具装备现代化等基层设施建设。建设防护雷达监测,购置高倍望远镜、视频监控设备、红外线监测无人机设施设备等。

2025年末,森林火灾网络化预警监测体系建立完成,并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全区森林防火区、镇、村级库房设备配备;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水泵、无人机在森林火灾和森林资源保护中得到应用。提高综合监测覆盖率、重点林区视频监控覆盖率,提升林区内部防火道路等级,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1‰以下。

2)加强防护队伍和防护宣传建设

继续加强区级专业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防火装备,落实专职护林及瞭望员,加强防火队伍技能培训和实战培训、演练,通过培训和演练,火灾处置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建立健全防火救援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防火宣传教育体系,多途径多方向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力度,促进防火宣传进乡村、社区、学校等,加强火源管理,最大限度消除火灾隐患,提升全面防火意识。

3)森林火灾高危区(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20)》、《全国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年)》,以保障林区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安全为根本,在利州区实施森林高危区(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4)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工程

根据广元市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区森林防火办公室实施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工程建设。购置森林防火防护服、望远镜、灭火水枪、接力水泵、无人机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聘请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研发符合利州区实际的森林防火扑火装备。

6.1.1.4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

继续加强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服务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完善测报网络建设,推行网络信息化监测管理;创新监测预警方法,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监测调查服务机制。创新检疫工作机制,强化检疫御灾能力建设,做好苗木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复检和疫木源头监管;建立完善检疫信息网络系统和信息数据库,提高全区检疫信息化监管水平;继续开展林业检疫执法,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理清落实防治责任,认真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推进社会化防治和科学防治,依托专业防治力量组建专群结合的应急防治队伍,完善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急处置预案,提升应急防治能力,确保到2025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0以内。通过政策引导、部门组织、市场带动等方式,扶持发展多形式、多层次、跨行业的社会化防治主体;运用科学防治技术,大力开展无公害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强经济林、花卉苗木等病虫害防治,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确保2025年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准确率8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100%,(五年攻坚行动期间,利州区无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

“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封锁体系、疫情除治体系、应急防控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1.1.5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

重视和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有效地预防、控制野生动物疫病,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与卫生、农业等部门加强协调与合作,开展疫源疫病监测、本底调查与防控培训,重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宣教,提高应对突发性野生动物疫情的防控能力;强化重点区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多发区域、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野生动物繁育基地等的防疫措施检查,严防珍稀频危动物感染。

2025年末,新建物资储备中心20m2,完成野生动物疫源疫病GIS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强对应急物资和药品的储备,组织各类监测技术培训100人次以上。

6.1.1.6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

据利州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从生态系统多样性角度来分析全区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具体从各类型的丰富度和均匀度来计算多样性指标。Simpson(辛普森)指数对均匀度更为敏感,Shannon(香农)指数对丰富度更敏感,均匀度和丰富度常采用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这两个指数越大,多样性就越高。根据利州区生物多样性的性质以及自然状况等,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主要依据生态类型划分。在生态系统类型考虑上,林地(森林及其灌草类型)与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作为利州区乡土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基地,河流、湖泊是水生物多样性的主体。

2025年末,提升全区森林质量,增强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提高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能力。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保护能力,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得到有效保护。

6.1.2加强林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6.1.2.1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林区职工、林农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职工和林农的收入,增强林业职工和林农从事林业工作的信心责任心和担当精神。确保林区生态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利州区林业建设,整合项目资金,对项目建设区基地建设的道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造。

2025年末,实现基础设施全覆盖,提高资源利用开发的可及度和经营管理水平。

6.1.2.2种质资源普查及林木种苗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的部署,总结区域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成果,建立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全面掌握区域优良林木种质资源,在此基础上实施保护、利用,加强良种、优树选育,建立优良种质资源保存基地,为林业发展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

加强林木优良种苗生产供应、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林木良种的认定和推广运用,全面提升种苗质量,加强种苗生产、供应和种苗信息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建设,规划期使全区造林和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林木良种使用率达100%

                6.1.2.3良种工程建设  林木良种是林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现代林业产业建设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林木良种工程是全区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支撑工程。充分利用现有苗木基地及退耕还林工程相关基础设施条件,开展优质林木良种培育与扩繁,按全区林业产业发展布局要求,重点规划优良性高的生态绿化苗木良种采种、培育与扩繁中心,同时发展适于川北地区及类似地区发展的特色种苗繁育。为区域特色生态绿化和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良种保障,打好林业发展最基本和最关键的坚实基础。

6.1.2.4科教兴林体系建设

1)建设科技队伍和基础研发

重视林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引进,奖励优秀科技人员,改善科技人员生活条件,增加收入,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林业生态工程构建与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研究、森林资源保护研究、“3S”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与调查中的应用研究、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林业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林业科技基础条件。

2)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监测、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和林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林产品和林木种苗质量监督体系,确保林产品安全。实行林业生物物种资源和植物新品种优先保护和分级保护,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防控,确保林业安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提高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步建立健全专利、商标、品牌等林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网络,依法保护林业知识产权。强化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意识,鼓励植物新品种发现、育种及申请鉴定和保护工作,切实保护植物新品种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2025年末,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合作协会。

6.1.2.5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1)林业科技平台创新

 利用区、高校合作,加大引进先进林业技术,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打造面向林农的创新服务平台,创新科技服务载体,建立区级科技服务体系,组建“科技服务之家”,为林企、林农提供家庭式的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推动林业可持续稳定增长。

2025年末,建设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举办林业技术培训和发放技术培训资料。

2)加快推进林业标准化建设

按照四川省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要求,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做好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推进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现代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

依托全区特色化花木种植基地,综合配套建设基础设施、旅游要素、森林文化、产品开发等,促进林+旅、草+旅深度融合。在利州区建设核心示范区1处,推进乡村特色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6.1.2.6智慧林业现代管理体系工程

当前,在全球地球村和智能化时代,数字林业、智慧林业正在以人们不可阻挡的趋势向我们走来,新兴交叉学科与智慧新技术应用正在层出不穷,亦成为了现代林业的核心内容。全区整个林业经营还比较粗放,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管理的效率和整体林业的效益都比较低。科技是提高林业建设水平的关键。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林与人才兴县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努力提高林业建设和现代林业管理的科技含量,尤其是要加强林业生产应用研究和新技术研究工作,积极推广先进的林业生产方式,加大力度建设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现代管理队伍,加大力度提高数字林业和智慧林业所需要的智能设施设备的建设,使林业科技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以保障利州区现代林产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大力推进林业科技体制与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懂技术、懂管理的科技人员培养提拔到现代林业建设和管理的核心队伍之中;重视全林业系统的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全区林业行业人员素质,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林业科技队伍,同时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化科技知识和经营水平的新一代林业科技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对在林业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要给予重奖和资金和政策扶持;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重视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合各项林业工程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技术服务体系。





专栏一 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重点

继续加强森林管护:加强森林封育抚育管护。

重点区城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完成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

人工纯林改造工程:对人工林纯林进行混交化改造,提升生态效益。

实施中幼龄林抚育:完成国有中幼龄林抚育。

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强化国有、集体和个人所有公益林管护,保障维护公益林所有者权益。

6.2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建设工程

坚决打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强重要水库和城镇周边生态脆弱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和水源保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功能。加快推进绿化全川利州行动,全面推进嘉陵江等沿岸绿化,大力实施廊道绿化、荒山绿化工程,持续抓好增绿、补绿、护绿。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整体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认真实施好国家天保管护二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地方各大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全域推进低效易燃林林相改造提升,推动森林可持续发展,持续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

在嘉陵江沿线开展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防护林带建设,构筑嘉陵江江河岸线防护林体系,着力提升沿线城镇村庄绿化美化水平。推进河渠湖库周边造林绿化,增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兴林灭螺功能。重点推进重要湖库和饮用水源地沿岸造林绿化。实施嘉陵江干流及支流重点区域、库区消落带修复治理工程。加强城镇、公路、铁路、港口、园区、校园、工厂等人口集聚地造林绿化,推进风景文化等特种用途造林。建设美丽竹林风景线,提升竹旅游景区服务能力。实施增彩添香工程,建设现代林业休闲观光园。极力构筑嘉陵江生态廊道和绿色屏障,形成结构稳固、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嘉陵江岸线森林生态系统。对嘉陵江生态廊道重点地段和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修复,补植生态修复树种、绿化观赏树种、木本油料树种。

专栏二  嘉陵江生态廊道工程建设重点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嘉陵江沿线防护林改造

实施护堤护岸林改造,抚育提升,沿线城镇村庄绿化美化。对嘉陵江生态廊道重点地段和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修复,补植生态修复树种、绿化观赏树种、木本油料树种0.3万亩。

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实施营造林,退化林修复。

竹林风景线建设

建设翠竹长廊(竹林大道)。

6.3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借鉴近自然林业的森林培育理念与方法,推进优化林分密度、调整树种组成、人工整枝、林地管理,加大病虫危害退化林分的修复改造,改善林木生长的环境条件,提高森林生产力,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重点抚育人工杉木、柳杉、马尾松纯林。加强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等特殊保护区域退化林修复,采取更替、择伐补植、抚育、间伐、封育等措施,促使林分恢复至退化前状态或向更好的地带性森林顶级群落演替。重点加强退化天然林修复,加大火灾、松材线虫病等病虫害危害退化林分的修复改造,实施疏林地、未成林地及灌木林地的补植补造和封育管护。先期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重点改造结构单一、林相残败的林分。实施嘉陵江两岸地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提升林分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

专栏三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重点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森林抚育

采取调控林分密度、调整树种组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方式,实施森林抚育。

退化林修复

实施火灾、病虫害危害退化林分的修复、改造和主要江河流域、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区域退化防护林修复。

样板基地

建设森林可持续经营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样板基地。

6.4森林防火建设工程

强化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紧盯丧葬祭祀、烧荒烧秸秆、烧烤野炊、工矿企业生产等林区用火行为,加强重点目标、重要设施隐患排查,责任制+清单制+问责制推进隐患整治。高火险期林区严格管理,适时规范发布禁火令。加强野外用火报告和审批,突出重点区域部位,强化野外火源管理。实行特殊人群实名制管理,落实一对一监护和管理责任。

加强地方专业扑火队伍建设。6个中火险区配齐建强地方专业性扑火力量,建立健全地方专业扑火队伍考核和奖励机制,全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稳步提高待遇保障,确保队伍稳定。配齐队伍单兵装备、扑火机具、防火车辆等装备,提高处置森林火灾能力。加强专业队伍营房和训练场地建设,提升地方专业扑火队伍基础保障。强化专业队伍日常训练和靠前驻防,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

建立林火阻隔网络。推进国有林区(林场)、林区通村公路以及连通林场场部和林下经济节点道路建设。在重点林区关键地段建设防灭火专用道路。在森林防火期来临前,因地制宜采取森林抚育、杂草(灌)清理、计划清除等措施,控制林下可燃物载量。调整林种结构,实施林相改造,种植不易燃烧的树种,建设生物防火隔离带。规划期内,国有林区路网密度达到2.64/公顷以上。

加强林业防火基础保障。用好用活数字熊猫监测即报系统(DPS),加强火情监测平台基础投入,购买火险预报、卫星监测、雷电监测、无人机巡护等技术服务。加大烟火智能识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将县区视频系统统一接入市级预警监测平台,织密全市防火视频监控网络。新建瞭望塔(台),完善配套设施,配备瞭望监测、语音通信等设施设备。逐步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的扑救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扑救,切实保障林区群众和一线扑火人员生命安全。提高组织指挥、扑火装备专业化水平,提升空中灭火、以水灭火、机械化灭火能力。精心组织,科学指挥,减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林业资源和财产损失。规划期内,全市24小时火灾扑灭率达到98%以上。

专栏四  森林防火工程建设重点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建设

新建瞭望综合塔15座,改造现有瞭望塔为综合塔3座,规划配备4/套六旋翼无人机,分期分批在全区安装的18套视频监控设备,规划末可实现重点林区、重点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75%,每座综合塔安装1套微气象监测站(共15套),整合原有3套气象站,在具备工作房的重点监测林区新建1个可燃物因子采集站。

森林防灭火通信和指挥系统建设

规划建设1套中心固定站,含固定天线、LNB含功放、调制解调器及辅材、频谱仪)、4G基站、调制解调器及辅材、时钟系统和基础施工(含底座连接件)等。

森林专业扑火队伍能力建设

组建区级专业扑救队伍组建及装备设备配备(30人规模),建社区级森林防灭火物资库1座、乡镇街(林场)级森林防灭火物资库14座、片区级森林防灭火物资库14座和村级森林防灭火物资库127座。

以水灭火能力建设

新建、扩建、改造、维修或维护共计145处消防水源点,林Ⅲ级或林Ⅳ级新建和升级改造专用防火道路共计31.35km,同时,规划建设塔道14.98km

林火阻隔系统

建设172.86km的林火生物阻隔带,新建和升级的31.35km林区防火道路和14.97km塔道两侧人工或机械割灌除草开辟防火阻隔带。

森林火灾隐患整治

全面开展森林火灾风险普查,每年开展输电线通道树障清理。

森林防灭火宣传教育工程

每个乡镇新增或更新宣传碑(牌)20座(块)、防火宣传碑2座、印制防火宣传手册1000册、播出防火多媒体内容2套次/年、音视频巡游宣传,租赁,每乡镇街道每年10辆次。区级森林防火技能培训每年20场次。

6.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强化监测预警。建立以护林员为基础的地面网格化日常监测体系,结合航空航天遥感及无人机、物联网等智能监测技术建立立体化监测网络体系。优化加强国家级、省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监测站(点)建设。推进政府向社会化组织购买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数据分析、技术支撑等监测预测服务机制,提高监测数据准确率。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强化检疫御灾。建立完善区、乡(镇)两级检疫御灾体系,完善检疫苗圃基础设施和检疫信息化管理。建设完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实时远程诊断影像采集、传输、诊断体系和检疫检验实验、除害处理场地,实现对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快速准确检测、诊断和除害处理。加强引进林木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的检疫隔离试种和检疫监管。

加强防治减灾。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积极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培育社会化防治服务体系。加强飞机防治质量监管,建立航空作业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开展按照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方案,实行分区分级管理和科学精准施策,实施松林抚育、林分改造等系统治理工程,强化防治成效考核,实现新发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早拔除,存量疫情实现控制一批、压缩一批、拔除一批。疫情发生区以病死松树清理为重点,辅以媒介昆虫药剂防治、诱捕器诱杀、打孔注药等综合防治措施;非疫区及时清除枯死松树,实施逐步混交或更替改造;对于具有重要生态、人文、景观价值的局部松林,采取打孔注药等预防措施统筹推进疫情治理。建立毗邻区松材线虫病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助力松材线虫病疫情联防联控工作落实。

专栏五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重点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监测预警体系

完善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好市级、省级监测信息系统和国家系统。在松林交界区和重要生态区域开展松材线虫病无人机取样监测。

 

检疫御灾体系

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除害处理场地。

 

防治减灾体系

建立完善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库。升级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松材线虫病疫点乡镇下降1-2个。

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每年综合治理松墨天牛、华山松大小蠹等松树蛀干害虫。综合治理蜀柏毒蛾、云南松毛虫等柏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核桃长足象、炭疽病、黑斑病等核桃病虫害。综合治理大粒横沟象、油橄榄孔雀斑病等油橄榄病虫害。每年打孔注药预防松材线虫病1000松树。

6.6林业特色生态产业建设重点

持续深化完善以核桃、油橄榄为主的木本油料+森林蔬菜(笋用竹)、林业中药材、森林康养旅游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巩固提升核桃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油橄榄、笋用竹等特色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产销模式,鼓励发展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

6.6.1木本油料产业

按照生态经济适宜、适当集中成片的原则和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要求,精准培育以核桃、油橄榄为主的木本食用油料基地。大力实施现有木本油料基地提质增效工程,加强全区全域核桃产业带建设,推进油橄榄基地巩固提升。努力创建省级油橄榄生产重点区。支持企业和经营主体就近开展烘干、保鲜、仓储、分选、包装、运输等服务。引进培育一批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推进木本油料全产业链发展,提高核桃、油橄榄等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功能性产品研发能力。

6.6.2林业产业园区

始终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的牛鼻子。积极培育省、市和县级现代林业园区。争创国家级现代林业示范区、省级现代林业园区和市级现代林业园区,改造提升一批老旧园区。优化园区创业环境,引导土地、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以园区合作社、家庭林场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快形成种植、加工、贸易、文创等有机融合的产业集群。

6.6.3竹产业

高质量培育竹林资源,采取新建、复壮、密度调整、修建竹区道路等措施,建设一批适度规模、设施完善、集约高效的笋用、材用或笋材兼用现代竹产业基地。重点推广优良乡土竹种,推行竹子与桢楠、香樟、红豆杉等珍稀树种混交种植。加强竹林经营、竹材采伐、竹笋采挖等机械研发和推广使用。推进竹产品加工,重点推动竹浆造纸、竹家居、竹建材、竹工艺品、竹笋食材等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

6.6.4 木材产业

提升木质原料林基地质量。坚持适地适树、定向培育和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着力提升木质原料林质量,适度扩大基地规模。启动实施国有商品林精准提升工程,引导业主围绕人造板、家具生产等企业,采取新建、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等措施,集约培育以桦木、杉木、杨树、桤木、柳杉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或速生丰产用材林,适度发展银杏、香樟、柏木、栎类等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基地。

实施木材精深加工提升工程。引进和改造新型人造板、家具、工艺品生产线,推动加工设备更新和林板家具一体化发展,推行绿色认证、清洁生产和精细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鼓励龙头加工企业、成长型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用好用活国内国外木材资源,盘活加工优势产能,拓展消费市场。着力提升以木材、人造板、家具、装饰等产品一条龙的川北绿色家居产业集散中心。

6.5.5林下经济产业

以林业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采取林药、林菌、林茶等模式,着力调整林下种植品种,推进标准化种植水平,稳步扩大各县区林下适宜品种的种植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采取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科学适度发展林下养殖业。完善林禽、林畜生态养殖技术地方标准,加强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扩大轮养、放养、种养循环规模。坚持依法开发、持续利用,引导林区群众适时、适度开展林下野生菌类、野生药材、山野菜等林特产品采集。推进林下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着力提升林下产品产地附加值。拓展产品清洗、分选、加工、包装、保鲜或储运业务,建立营销网络。鼓励林农利用当地林下产品开展特色采摘、餐饮和休闲服务。支持县区按标准争创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6.6.6 森林康养产业

紧紧围绕广元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目标,主动融入成渝地区森林康养联盟,积极创建成渝毗邻地区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统筹推出一批森林浴、森林健身、森林康复、森林温泉、森林音乐疗养、森林茶疗、森林食疗、芳香疗养等森林康养产品。有序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等森林康养服务,建设森林浴场、森林氧吧、森林康复中心、森林疗养场馆、康养步道、导引系统等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批设施完备、管理规范、康养效果明显的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人家和森林康养园区,不断增强森林康养基地软实力。建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全国知名的省级以上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示范森林康养人家。

专栏 林业特色生态产业建设重点

建设内容

建设重点及规模

木本油料产业

实施核桃、油橄榄基地提质增效工程。大力发展产地初加工,提高核桃商品化率。实施油橄榄丰产管理,重点打造荣山镇油橄榄产业基地。

 

林业产业园区

巩固省级星级现代林业园区、市级现代林业园区。

 

竹产业

新建笋用竹基地2000亩,抚育改造巴山木竹、箭竹等2000亩。巩固提升笋用竹基地,重点打造荣山镇笋用竹产业基地,大力打造荣山至鱼洞河“竹林经济带”。

 

林下经济产业

发展芍药、灵芝、石斛等林下经济5000亩,培育林下生态养殖。

 

森林康养产业

主动融入并推进建设大秦巴森林康养度假区,建成省级森林康养度假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6.7国家储备林工程

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国土绿化等重大战略,谋划一批、包装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以增加森林蓄积、保障木材安全为目标,以国有企业、国有林场等国有森林经营单位为主体,采取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等方式开展储备林建设。支持县区将国家储备林建设融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鼓励扶持、培育和引进项目实施主体,充分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地方专项债券、国际组织贷款,推动储备林项目落地开工。支持采用龙头企业+林业合作社+林农、企业自主经营等模式推进储备林建设。重点建设马尾松、柏木低产低效林改造储备林项目,着重培育柏木、杉木、水青冈、桤木等大径级用材。

集约培育人工林。水热立地条件好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等宜林地,优先使用通过审认定的林木良种、无性系培育的壮苗,定向培育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

科学改培现有林。采取林冠下造林、补植补造等经营措施,适当将纯林逐步调整为复层异龄混交林。重点改培立地条件好、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的林分,结构简单且生长已呈现下降的林分,目的树种不明确、林分结构简单、错过抚育经营时机的人工林或利用价值较高的林分。

定向抚育中幼林。对现有林中有培育前途、增产潜力较大的中幼林,采取间伐、修枝、除草割灌、施肥等抚育活动,砍劣留优,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发育条件,平衡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提高木材蓄积量,加快林木生长速度,缩短森林培育周期,加快培育目标树种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

专栏七  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重点

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人工林培育

使用通过审认定的林木良种壮苗,定向培育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

现有林改培

采取林冠下造林、补植补造等经营措施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

中幼林抚育

采取间伐、修枝、除草割灌、施肥等抚育活动,实施中幼林抚育。

6.8林业种业创新建设重点

汇总全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成果,开展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开展种质资源评价利用、良种筛选、区域试验及繁育,选育创制一批林木良种,加强林木良种选育、审定和扩繁,推广轻基质、无纺布、截根、容器、组培等育苗技术。加强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核桃、油橄榄等经济林树种专用采穗圃和桤木、杉木等用材树种高生产力种子园。加强林木良种采收、加工、检验、贮藏管理,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化、管理精细化、设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的保障性苗圃。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管,优化检测质量标准和技术手段,确保种苗生产全过程监管和检测,提高种苗质量。

专栏八  林业种业创新建设重点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林业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

积极建设国家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国家和省级以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为主的林木良种基地和珍稀、珍贵阔叶树种采种林。

林业新品种选育与创制

重点围绕生态治理乡土树种、珍贵用材林树种、速生用材林树种、特色经济林树种、野生花卉等开展良种选育,通过审定良种。

林业种业基础设施建设

确认保障性苗圃,完善苗圃基础设施建设。

6.9国家林业重点工程

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继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确保天然林面积保持稳定、质量持续提高、功能稳步提升。加强自然封育,强化天然中幼林抚育,开展退化次生林修复。严格限制天然林地占用,科学利用天然林资源。

稳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坚持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在不突破耕地保有量目标、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落实制止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等前提下,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25度以上及重要水源地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实施还林还草。

巩固上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提质增效,常态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依法将上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纳入森林资源管理,严禁毁林复垦和随意改变林地用途。

专栏九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重点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管护好现有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面积不流失,质量不降低。

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

25度以上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重点水源区15-25°坡耕地退耕还林

1525°重点水源区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6.10林业碳汇建设工程

碳汇是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中国近年来十分重视碳汇对生态环境的作用。2015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强调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建立增加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碳汇的有效机制,随后中央及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碳汇发展。碳汇作为一种碳市场的抵消机制,国家也颁布了多项政策鼓励碳市场参与方对碳汇项目减排进行消化。

201812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强调“建立健全以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为基础的碳排放权抵消机制,将具有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优先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生态建设、修复和保护中的补偿作用”。对碳汇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总结碳汇参与碳市场的方式,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碳汇交易的政策建议。


围绕实现国家“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着力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强理论研究,创新开发机制,积极推动森林碳汇高质量发展。重点开发森林经营碳汇项目,适度发展竹子造林和经营碳汇项目,培育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森林碳汇品牌。探索建立区域性林业碳汇自愿交易市场。采取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实施。逐步完善林业碳汇项目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集体林资源与国有林资源统筹开发。强化与国家、省森林碳汇研究机构合作,加强林业碳汇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人才培养。组织开展林业碳汇资源本底调查,科学评价全市林业碳汇发展潜力,为各类主体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服务。

结合利州区的资源条件,主要在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残林、低效(或布局不合理)林等碳密度较低的林分,通过造林和营林措施,选择并营造固碳能力强、稳定性好、抗逆性强、生态景观效益好的优良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和景观树种,改善森林结构,增加林地碳密度,增加森林碳汇,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加强符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并公布备案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要求的碳汇项目储备建设,重点发展森林经营碳汇项目。集中开发、提前准备,积极争取进入国家碳交易体系。

提倡和鼓励企业及个人积极参与以积累林业碳汇为目的的植树造林活动。依托林业高校和研究单位开展森相关研究,建立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同时,培养碳汇技术人才队伍。

专栏十  林业碳汇建设工程

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林业碳汇工程建设

结合国家储备林建设、人工林改造项目、中幼林抚育等增加森林碳汇。

建设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

包括参数体系、数据体系、模型体系、评估体系等。

推进林业碳汇项目交易

探索推进线上碳汇交易站点平台建设,指定社会企业作为碳汇开发实施主体,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完善森林生态价值补偿机制,拓展林业融资渠道。

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政策研究、碳汇计量监测相关领域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人才。加强部门协调联络,建立健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

搞好培训宣传教育

完善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培训机制,推进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全民低碳意识。

宣传教育活动

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总结利用森林文化对民俗文化、习俗、伦理、哲学、美学等方面的影响,加强生态文明和生态科普教育,开展以尊重自然、保护森林和湿地、低碳出行、节能减排等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七章 规划项目及投资估算

7.1投资估算

“十四五”期间,利州区林业建设项目包括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防护工程、重要湿地保护工程、生态脆弱区修复工程、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工程、乡村振兴村镇绿化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总投资:47100.00万元。详见表7-1及附表1-1~附表1-6

7-1          “十四五”期间利州区林业建设项目及投资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投资(万元)

占总投资的比例(%)

合计

47100

100.00

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防护工程

14000

29.72

重要湿地保护工程

4100

8.70

生态脆弱区修复工程

8000

16.99

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工程

600

1.27

乡村振兴村镇绿化工程

13400

28.45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7000

14.86


7.2资金来源

“十四五”期间,利州区林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总投资47100.0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于中央、四川省、市区级财政投入,以及招商、援建等资金。

第八章 专项规划

8.1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规划

坚决打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强重要水库和城镇周边生态脆弱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和水源保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功能。加快推进绿化全川利州行动,全面推进嘉陵江等沿岸绿化,大力实施廊道绿化、荒山绿化工程,持续抓好增绿、补绿、护绿。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整体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认真实施好国家天保管护二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地方各大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全域推进低效易燃林林相改造提升,推动森林可持续发展,持续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

8.2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升规划

1)低效林改造提升规划

针对利州区范围内马尾松、柏木等低效林,实施低效林改造项目,提升低效林服务功能。

(2)     碳汇能力提升

利用利州区人工林生态功能的提升建设,同时开展申请CCRE(自愿减排项目)项目。根据我国林业碳汇交易体系的构建与运行,结合利州区的实际情况,吸收国内科研院所参与,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建立低效林改造项目的计量与监测方法、公式、重要参数研究。

(3)     林下经济产业规划

以林业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采取林药、林菌、林茶等模式,着力调整林下种植品种,推进标准化种植水平,稳步扩大利州区林下适宜品种的种植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采取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科学适度发展林下养殖业。完善林禽、林畜生态养殖技术地方标准,加强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扩大轮养、放养、种养循环规模。坚持依法开发、持续利用,引导林区群众适时、适度开展林下野生菌类、野生药材、山野菜等林特产品采集。推进林下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着力提升林下产品产地附加值。拓展产品清洗、分选、加工、包装、保鲜或储运业务,建立营销网络。鼓励林农利用当地林下产品开展特色采摘、餐饮和休闲服务。

(4)     彩林景观打造计划

为提升森林景观的观赏价值,引入赏叶和赏花等植物进行混交,实现四季有景的目的。开展利州区天曌山国有林场林相改造工程。

8.3生态康养旅游规划

《广元市利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北部山区生态涵养区。重点培育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利州区在“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对该区域林业进行打造,以适应区域功能的布局,主动融入并推进建设大秦巴森林康养度假区。


第九章 林业发展制度体系建设

“十四五”时期,为确保完成林业重要战略任务,确保林业重大生态工程、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实现林业发展目标,需在政策上加大保障力度。

9.1建立健全林业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明确产权主体,明晰产权关系,使林业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做到权有其主、主有其利、利有其责。开展国有林地登记确权工作,探索湿地确权登记工作。建立森林公园,广元市人民政府行使所有权并承担主体责任,由区分级管理的体制。

9.2建立健全林业资源用途管理制度

划定林业生态红线。配合国家和省市林业和草原局,划定林地和森林、湿地、草地、植被生态保护红线,实行生态红线总量控制。加强林地、湿地、草地用途管制,实行规划管理、定额管理和用途管理。

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类组成,其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由高到低,国家公园是主体、自然保护区是基础、各类自然公园是补充。

完善自然保护地保护制度。在建设好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和制度体系。

9.3建立健全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

编制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领导干部提供林业生态资源资产责任和离任审计提供科学依据。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森林、湿地、草地、林木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自然资源进行核算,建立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账户,编制资源存量变动表和资源质量变动表。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制度。配合广元市建立林业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体系,推动建立林业资源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

9.4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采取更加严格措施保护林业资源,建立林业监管制度,确保利州区生态环境持续良好。

建立生态资源监测评估机制。根据森林资源调查和森林资源等监测数据,建立利州区森林生态监测评估机制。

推行生态政绩考核机制。在利州区探索建立将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绿色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林业相关指标权重。

严格生态损害责任追究制度。根据《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要求,加大对破坏森林植被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破坏处罚力度。

建立生态资源社会监督机制。增强全民生态意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公布区级林业资源监督电话号码。

9.5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继续落实公益林、湿地等生态补偿、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政策,争取扩大补偿范围和提高补偿标准,拓宽林业生态补偿领域,促进利州区林业生态保护和修复。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提高中央财政森林生态益补偿标准。力争国有公益林补偿标准有大幅提高,将新增的公益林地纳入补偿范围并享受同等政策。落实好湿地生态补偿、保护补助和保护奖励、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等政策,并争取提高补助标准和扩大补助范围。逐步建立健全湿地生态补偿制度,争取中央财政对湿地补偿给予更多支持。

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林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国家禁止开发区转移支付力度,争取林业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中的话语权,争取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在转移支付资金中权重。

9.6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制度

建立和完善地方各级公共财政支持林业发展的投入机制,推动利州区林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争取中央财政提高森林抚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林业防减灾、陆生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等补助(补偿)资金的扶持力度。争取上级有关单位全面加强对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基本建设工程的投资。

建立和完善地方各级公共财政支持林业发展的新机制。提高收缴占用征用林地森林植被恢复费标准。继续争取区财政支持重点区域造林、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产业化、野生动物保护等财政投资政策。争取将自然保护地、重点木材检查站等管理经费纳入区财政年度预算。参照中央财政支持林业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政策,建立健全与之相对应的地方财政支持林业发展政策体系。利州区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同级财政部门建立支持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投入的长效机制,将城市绿化、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自然保护地管理、野生动物保护、林业产业发展等所需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推进利州区林业投入机制长效化和制度化。

建立投资执行监管稽查制度。建立健全各级林业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充实项目管理人员,逐步建立投资、建设、监管三位一体的投资管理体系。强化对重点地区、重大项目的监督检查,加大对林业资金稽查力度,确保林业投资有效落实和效益发挥。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十四五”期间,利州区林业发展步入转型期,必须按照国家、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和广元市总体部署的工作要求,全力做好“十四五”各项工作,确保取得成效。

10.1组织保障

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实行党政领导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地方政府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将责任落实到人。林业部门要建立系统科学、准确快捷的生态建设监测评价体系,将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使林业生态建设抓住关键,任务落地,责任到人,确保实效。

利州区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要切实加强对林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把林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协调解决林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建设、产业发展、资源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指标纳入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目标推进到位。

林业主管部门应建立以《利州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指导,以各专项规划为支撑,完善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切实加强“十四五”规划落实的组织领导,明确各项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真抓实干,统筹安排,分解落实,签订目标责任书,实现政绩目标考核。

《利州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涉及到多部门,跨度大,要确保规划的有力实施,就必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工作联动机制,努力形成工作合力。

处理好林业经营与社会化服务,建立和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加强服务队伍建设,特别是中介服务组织的职业素质,丰富服务的内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认真搞好对林农特别是贫困农民的技术服务,全面开展从林种培育、生产、储运、加工到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技术服务。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规范及投入力度。以互联网+”为驱动、强化林业信息体系建设。

10.2政策保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12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修订,自20207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136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二次修正),制定生态红线区划技术规范,尽快把林地生态红线划定,制定最严格的管理办法,实行生态红线总量管控,对重点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落实地方财政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行更加严格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探索林木良种苗木国家专供,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向种苗生产主体购买优质种苗。探索建立林业发展基金,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下的森林保险机制,健全森林保险林业基层服务体系和森林资源评估与交易平台,完善林业税费扶持政策。建设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森林产品连锁超市,鼓励新型电商企业和仓储物流业发展。

认真落实已出台的支持林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深入研究并制定深化林业改革、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措施,尽快完善行业规章制度,加快制定地方标准和管理办法,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林业的长效体制机制。要依法严格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规范进行林地经营权、林木产权的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

鼓励跨行业、跨区域投资发展林业产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扶持、金融支持、政府引导等措施,激励社会资本投入林业发展。加大政府对林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林业开发,盘活可利用资源,创办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林产企业;拓宽金融信贷,借助于政府信用,落实农户尤其是新型经营主体的多种经营项目贷款。财政支农资金要加大对技术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创新林业产业经营模式,对林业第一产业和小加工业的发展采取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林业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扶持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开展技术、信息、资金、政策等方面服务,优惠政策向名、优、特、新产品倾斜,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规模效益。从调整布局入手,对林业产业实行战略性重组,促进产业向规模化、外向型方向发展,减少重复和浪费。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和引导区域主导林业产业发展。

10.3资金保障

切实做好工程项目资金争取。启动实施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增加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争取提高生态游憩林工程建设标准,努力增加林业工程项目在嘉陵江流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规划中份额。加强与上级有关单位的协调与沟通,实施好退耕还林、森林防火等工程规划。全力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争取更多林业建设资金奠定基础。大力争取中央财政、省市资金等对利州区林业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提高森林业原生态补偿、生态公益林补助、森林抚育等补助、补偿资金额度。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协调与沟通,确保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林业产业发展等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争取增加新的财政支持林业发展政策。

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要严格执行各工程项目、林业补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管理规定和物资采购规定,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财经纪律。配合审计部门做好林业工程项目的审计工作,配合财政部门做好林业资金的检查工作,配合发展改革部门做好重点项目的稽查工作。针对林业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利州区林业主管部门要对工程项目前期、工程实施、竣工验收和资金使用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稽查工作,确保林业工程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确保林业投资发挥最大效益。

建立稳定的林业投入机制,拓宽林业建设资金筹措渠道,逐年扩大林业资金投入规模。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健全完善林业补贴制度,加大对林木良种、生态修复、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管理、灾害监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具购置、行政执法等补贴力度;推动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公共财政用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资金稳步增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更多的经营主体参与林业建设,推进生态建设主体多元化,努力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金融资金为支撑、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充分利用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林业建设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四川省、广元市对林业建设的投入。通过政府投入,加强林区道路交通、通讯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林区道路与乡村公路、县、区级公路、国道及高速公路串联成网,通讯、网络等设施全覆盖,建成完善的林业发展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对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改进贴息办法,实行定向、定期、定率贴息,根据工程建设内容实行不同的还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改革现行贷款管理办法,放款贷款条件。

积极争取社会捐赠,加大以工代赈,利用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水土保持工程、标准化造林等获得外部资金投入。

10.4法治保障

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林,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格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毁林开垦、非法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严禁随意采挖野生植物。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充实执法监管力量,改善执法监督条件,增强执法监督队伍素质,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和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强林业法制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林业普法工作,通过普法宣传将法治精神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内化于心,外见于行,提升文化自觉,培养行为规范,用法治意识构筑全社会保护生态的无形红线。继续开展法制培训,提高林业干部职工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林。

贯彻执行林业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封山育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公益林保护、林业重点工程管理、工程资金、质量等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林业政策法规体系。

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宣传林业法律法规,提高全民遵法、守法意识,积极探索提供法律援助的途径和办法,保护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在全社会形成爱林、育林、护林的良好风尚。

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加强林政、森防检疫、种苗等执法队伍建设,积极推行林业综合执法改革,集中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效率。

加强林业执法外部监督检查制约机制建设,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向政府、人大、政协等机关汇报林业执法工作,主动接受其领导和监督;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还要广开举报途径,建立投诉电话和网站,明确举报受理机构和人员,积极履行告知义务,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群众和媒体的监督,完善林业行政执法的监督和执法信息反馈制度。

10.5人才保障

大力实施人才强林战略,统筹推进党政、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基层实用等各类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林业干部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现代林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健全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机构,稳定人员编制,落实基层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稳定基层林业机构队伍,加强森林业原防火、资源保护、山林纠纷调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管理站、林业技术推广等基层林业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专业护林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组织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能力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等培训;加强技术工人和实用人才培训,培育一支稳定的林业工人队伍,培养高素质的林农;着力组建一批技术过硬、专业素质高的重点工程造林专业队伍;加强干部管理,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激励更多干部在稳增长中克难攻坚、建功立业,强化在林业资源培育、管理、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作用。

10.6科技保障

建立健全林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充分调动科研资源,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解决林业发展的技术难点、关键环节,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加强良种的选育和运用,加大丰产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提高产业发展的良种使用率和“标准化、集约化”管理水平。增强林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经营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强辐射力的高产、高效示范园的科技带动作用。完善科学技术人员激励机制,对林业科技创新给予资金支持。加强科普工作,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林业产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林产品精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研制开发加工制品,全方位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

积极发展“数字林业”、“智慧林业”,大力推广“3S”技术,加强工程实施监控和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推动管理现代化;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尽快突破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资源保护、林果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瓶颈,力争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困难立地造林技术,危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各类防护林营建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加快名优特新树种、优良乡土树种和抗逆性强树种的引进、选育,提高良种使用率。

坚持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全面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等工作,促进科技与工程、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注重解决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与生态林业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认真解决工程科技支撑中的技术瓶颈问题、体制障碍等,努力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10.7实施保障

本规划是指导全区林业改革发展、实现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纲领性文件,林业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夯实工作责任,强化目标考核,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要加强统筹各类林业生态空间规划,做好政策和任务的相互衔接,做到集中发力,重点突破,切实解决生态保护与修复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建立规划评估机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公布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林业部门要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做好地方规划与本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协调。

实施公益林与商品林分类经营管理,以管好生态公益林、放活商品林为目标,努力实现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的新局面;积极推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和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按照“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的要求,依据林业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两权分离”得原则,在保持林业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使用权交由善于经营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促进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林业生产经营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多元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管理新机制。

实行“以林为本、生态优先、多种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

通过允许林木和林业地使用权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为条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林业建设,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林业产业开发,培育民营龙头企业,促进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政策;稳定自留山政策。在非林业用地发展林业,应简化审批程序,其经营方式、采伐方式等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林业主管部门要为其办理确权发证等相关手续,搞好服务,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10.8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力学习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自然生态国情宣传和生态保护法治教育,将森林公园作为普及生态保护知识的重要阵地,依托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等活动,开展主题宣传,提高公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推动生态工程全民共建、生态产品全民共享,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创新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模式,适当开放自然资源丰富的重大工程区域,让公众深切感受生态保护和修复成就,提高重大工程建设成效的社会认可度,积极营造全社会爱生态、护生态的良好风气。




附表1利州区林业“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点工程计划表

附表1-1 “十四五”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防护工程计划表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     (万元)

拟开工年度

拟建成年度

项目法人单位

小计

14000

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建设

内容:卫星遥感火情综合监测服务、无人机监测预警系统、林冠林火视频监测预警系统、生态护林员管理和智能巡查巡护系统、森林火险要素监测站、林区周边民生资源协调调用、森林防火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专用软件

2000

2021

2025

利州区林业局

森林防火通信和指挥系统建设

内容:宽带综合通信组网、区中心卫星通信站、前沿移动应急通信指挥枢纽(“移”)、数据库系统建设、视频显示管理仓、智慧森防综合管理平台、智慧林业空间网格化管理平台、智慧林业资源监测“一张图”、区调度指挥会商中心建设等

1500

2021

2025

利州区林业局

森林火灾扑救队伍及能力建设

专业扑救队伍组建及装备设备配备(30人规模)、半专业扑救队伍建设、企事业单位及机构和责任主体防灭火班组联系协调管理、队伍管理考评体系机制建设、定期培训和演练、预案管理及应急调度体系建设、火源管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及装备设备、周边社会协作力量和资源利用调配、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及办公室日常管理运行和火灾扑救准备金和补助等任务或内容。

1000

2021

2025

利州区林业局

森林防火道路及水源点建设

内容:消防取水点建设、重点补缺消防水源点、取水点维修和养护、消防蓄水桶阵、消防水桶组阵补水、消防取水点道路新建、消防取水点道路升级、取水点道路维修和养护

2000

2021

2025

利州区林业局

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

内容:自然阻隔整合及治理、生物阻隔带、工程阻隔带和林区入口封闭管控,同时有机结合网格体系划分管理,实现综合阻隔防控

3000

2021

2025

利州区林业局

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程

内容:森林防火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和避险、自救知识,森林火险预报预警信息,森林火灾典型案例,倡导文明祭祀等。

500

2021

2025

利州区林业局

森林防火航空消防能力及配套建设

内容:森林防火航空消防能力及配套建设包括灭火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建设(林直Ⅱ停机坪)、航空消防取水点建设和航空灭火现场必要配合支持等

2000

2021

2025

利州区林业局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病虫害严重林地、林业入侵生物等

2000

2021

2025

利州区林业局


附表1-2           “十四五”重要湿地保护工程计划表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     (万元)

拟开工年度

拟建成年度

项目法人单位

小计

4100

南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

湿地面积110.64公顷。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资源监测、科普宣教、设施设备等

2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月坝高山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

湿地面积1143公顷。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资源监测、科普宣教、设施设备等

15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湿地保护与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项目

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资源监测、科普宣教、设施设备等

6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附表1-3 “十四五”生态脆弱区修复工程计划表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     (万元)

拟开工年度

拟建成年度

项目法人单位

小计

8000

白龙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白龙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3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嘉陵江(利州段)生态廊道重点地段生态脆弱区修复工程

补植生态修复树种、绿化观赏树种、木本油料树种0.3万亩。

2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白龙江(利州段)生态廊道重点地段生态脆弱区修复工程

补植生态修复树种、绿化观赏树种

1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清江河(利州段)生态廊道重点地段生态脆弱区修复工程

补植生态修复树种、绿化观赏树种

1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杨家河水库生态脆弱区修复工程

补植生态修复树种、绿化观赏树种

1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附表1-4        “十四五”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工程计划表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     (万元)

拟开工年度

拟建成年度

项目法人单位

小计

600

米仓山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

米仓山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

6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附表1-5 “十四五”乡村振兴村镇绿化工程计划表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     (万元)

拟开工年度

拟建成年度

项目法人单位

小计

嘉陵江生态廊道工程建设重点

嘉陵江沿线防护林改造(实施护堤护岸林改造,抚育提升,沿线城镇村庄绿化美化)、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营造林,退化林修复)、竹林风景线建设,建设翠竹长廊(竹林大道)

4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利州区天曌山国有林场林相改造

景观培育与修复

4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绿化全川利州行动项目

利州全区各乡镇增绿、补绿和护绿。

3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嘉陵江沿岸绿化工程

补植绿化观赏树种

1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廊道绿化工程

补植绿化观赏树种

2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荒山绿化工程

补植绿化观赏树种

2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雷家河水源涵养工程

补植绿化观赏树种

1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附表1-7           “十四五”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计划表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     (万元)

拟开工年度

拟建成年度

项目法人单位

小计

7000

新建水磨河小流域治理项目

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建设

1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驿地河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

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建设

1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谭家沟小流域治理项目

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建设

1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月坝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

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建设

1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中口河小流域治理项目

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建设

1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鱼龙沟小流域治理

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建设

1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九龙沟小流域治理

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建设

1000

2021

2025

利州区人民政府

附表2 “十四五”期间利州区林业和草原建设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投资(万元)

占总投资的比例(%)

合计

47100

100.00

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防护工程

14000

29.72

重要湿地保护工程

4100

8.70

生态脆弱区修复工程

8000

16.99

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工程

600

1.27

乡村振兴村镇绿化工程

13400

28.45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7000

14.86


附图 利州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总体布局图



结果反馈:

《广元市利州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一)征求意见概况

按照工作安排部署,将《广元市利州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时间为:2023年1月31日至2023年2月28日,现公开征求意见时间已截止。

(二)意见征集结果

在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期间内,未收到意见。目前正在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近期即将正式定稿。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帮助说明
Copyright 2013 www.lzq.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部分图片提供:赵辉
   网站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川公网安备号 51080202000001号
联系电话:0839-2398127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20014 蜀ICP备08108490号-1
智能问答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