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规划选址。建立“多部门协同+专业评估”选址机制,优先选取具备24小时监控覆盖、微型消防站配置率达标的公共区域,严格执行充电设施与居民楼8米以上安全间距标准,同步预留消防应急通道,实现安全性与便利性统筹布局。
(二)广泛征求意见。搭建“街道-社区-物业-居民”四级协商平台,召开专题议事会13场。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发放问卷,累计回收有效问卷200余份。实施“三公示两修订”制度,优化争议点位方案,形成动态调整机制。
(三)规范建设标准。构建“技术+功能+配套”三重防护体系:采用IP65防水等级与三级防雷设计;标配智能功率识别、过载保护及温度感应断电装置;统一设置标识牌与灭火器材区。同步建立运维管理台账,实现建管全流程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