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好“预算关”,全面优化预算控制。以《预算法》为指引,按照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注重绩效与收支平衡原则,深入探寻政策依据,合理编制年度部门预算。强化市、区部门对接工作,全力争取资金足额到位,确保高龄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民生配套经费稳步增长。通过数据报表形式,按季度对财务管理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达成资金支付进度全程追踪,问题及时察觉,确保决策有据可循、部署科学有效。
(二)盯好“过程关”,强化内控制度执行。结合民政业务特性,细化预算编制、资金支付、资产管理等重要环节管控细则,清晰界定各岗位权责界限,构建“一事一流程、一岗一清单”操作规范,从根源上封堵管理漏洞。借助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达成预算执行、票据使用、资产管理等流程的线上留痕与实时监控,促使制度约束由“纸上规定”转化为“线上硬杠”。对于低保救助、养老服务、绿色惠民殡葬等民生资金,实行“资金流向全跟踪、审批环节全透明”专项管控,把救助对象资格审核、资金拨付进度、物资发放清单等关键信息纳入内控管理范围,明确业务股室和财务股室的协作流程,保证每一笔资金都能精准满足民生需求。
(三)抓好“审核关”,提升财务统计质量。基于民政业务的独特性建强财务统计体系,针对养老服务、特困供养、低保等各类资金,分别制定统计标准与报表规范,健全“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双线核对”机制,即业务股室每月提交救助对象变动、项目推进情况等基础信息,财务股室同步核实资金拨付详情,确保统计数据既能体现资金流向,又能关联服务效果,实现“数出一门、账实相符”。强化统计质量控制,实施“三级审核”流程,即由经办人初审、股室负责人复审、分管领导终审,对发现的逻辑错误或口径偏差及时纠正,确保每组数据都能经得起核查、承受住检验,真正使财务统计成为提升民政服务效能的“晴雨表”和“导航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