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凝聚多元宣传力量,夯实分类实践基础。整合综合行政执法办、(村)社区工作者、环保志愿者三级力量,组建垃圾分类宣教联盟,累计开展垃圾分类专项培训3场次,覆盖投放规范、分类技巧等内容,培训人员超100人次。通过建立“街道指导-社区落实-网格包干”三级联动机制,纠正居民错误投放行为300余次,解决垃圾混投、设施损坏等实际问题3处。
二、构建全域宣传场景,深化分类渗透理念。采用“线上+线下”多元宣传模式,依托社区公告栏、电子屏及线上平台打造“立体化”宣传矩阵,累计发布垃圾分类知识科普内容4期,开展“垃圾分类进万家”“环保游园会”等主题活动3场,发放垃圾分类宣传资料600余份,覆盖居民1200余人次。
三、实施精准分类引导,激发全民参与热情。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定制宣传方案:面向青少年,联合辖区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小卫士”行动,通过主题班会、手绘分类海报等形式覆盖学生800余人次;面向老年群体,组织“银发讲师团”进社区宣讲,举办“过期药品回收”“厨余垃圾减量”等专题讲座3场,参与老人超5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