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筹监管减频次。科学制定执法检查计划,整合生态环境与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对确需现场检查的企业,提前1天点对点发送入企检查信息,试行“天府入企码”扫码检查,推行“综合查一次”机制,实现一次进门“一查清”。今年以来,扫码检查企业5次,点对点发送入企检查信息15条,现场检查频次同比下降30%。
(二)科技赋能提效能。在嘉陵江、白龙江、南河等重点流域布设9个水质监测点位,在主城区布设20个微型空气监测站,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管网络,依托自动监控、智慧执法等平台和无人机等13种智能手段,实现“30分钟追踪溯源、1小时内调查取证”。今年以来,通过科技手段发现并整治环境问题12个,执法效率同比提升80%。
(三)柔性执法激活力。建立包容审慎“柔性执法”清单,实行不予、免于、从轻、减轻等4类“柔性处罚”措施,主推告诫、约谈等9类非强制执法,将吉香居、剑蜀食品等9家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3年内可免于现场检查,通过在线监控、无人机巡查等非现场手段实现动态监管。今年以来,非现场检查企业7次,柔性执法处置3件,执法干预同比下降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