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准摸排建底账。由自然资源、经信、园区管委会等3个部门联合,依托国土调查、用地审批、规划许可等3类数据,对全区范围内的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土地进行“拉网式”排查,逐宗建立数字化台账,施行动态管理和销号制度。今年以来,已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345.83亩,闲置土地252.35亩。
(二)分类施策提效能。对因企业经营不善导致闲置的土地,引导其通过合作开发、转让等3类方式盘活资产;对因规划调整无法继续开发或企业自愿退出的用地,采取司法拍卖、协议回购等3类方式收回土地优先用于其他重大项目建设;对产出效率低的用地,鼓励企业采取技术改造、增资扩股等3类方式进行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产出效益。整治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分类处置盘活低效用地6宗,面积约580亩。
(三)创新机制强保障。在税费减免、资金扶持等4个方面给予支持,同步落实工业项目准入会审制度,将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容积率、工业总产值等4项控制性指标纳入工业用地出让合同和投资协议,强化源头管控。今年以来,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1.91亿元,收购存量房地产用地2宗,面积119.39亩;落实“标准地”方式出让土地2宗,面积113.32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