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摸清底数,建立精准帮扶台账。组织机关、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深入走访脱贫户,了解有劳动力脱贫人口的就业意向、就业经历等信息,建立
“一人一档” 就业信息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就业状态变化,确保就业需求底数清、情况明。截至目前,建立600余人就业信息台账。
(二)拓宽渠道,促进就业岗位开发。主动对接区内外企业、工厂、农业合作社等用工主体,建立岗位信息库,依托三级劳务体系,借助街道、村公告栏、微信群、公众号、大喇叭等平台,及时发布岗位信息,定期举办招聘会,组织脱贫劳动力与企业现场对接,促进人岗精准匹配。截至目前,收集有效岗位信息120余条,举办招聘会2次,达成就业意向160余人。
(三)强化培训,提升就业技能水平。按需施训,根据脱贫劳动力就业意向和市场需求,联合专业培训机构,采取“理论+实操”“课堂+基地”相结合教学模式,开设家政服务、电工焊工、种养殖技术等实用技能培训班,积极推荐就业,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截至目前,开展技能培训2期,培训脱贫劳动力27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