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准筛查,应救尽救暖民心。密切关注脱贫群众收入变化,精准识别符合低保、特困等救助条件对象,及时纳入保障范围。重点关注低保边缘家庭,对重病、重残“单人保”及刚性支出较大等情形,第一时间匹配对应保障措施。对已纳入兜底保障的脱贫户、监测户,优先倾斜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群体,落实基本救助后生活仍困难的,按不低于低保标准10%提高救助水平,切实增强差异化帮扶实效。
(二)动态监测,分类救助显温度。建立覆盖全区的低收入人口基本信息库和动态监测预警平台,构建“信息采集—动态监测—预警核实—救助帮扶—数据归集”全流程闭环机制。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协作,及时开展预警信息入户核实处置,对符合条件的按困难类型迅速落实基本生活救助、急难救助与专项救助,实现帮扶措施精准到位。
(三)优化政策,平稳过渡强保障。低保审核中,对因病、因残、因学及就业产生的必要成本予以适当扣减,实施“支出核减”“收入豁免”等政策,合理提升补助水平。对家庭收入超标的低保对象,设置“渐退期”过渡,待其收入稳定后有序退出。持续开展已享受低保脱贫人口复核,根据家庭人口、收入、财产变化及时做好人员与金额动态调整,确保救助政策有效衔接、平稳过渡。